图虫创意
7月出现罕见的“空台”,天气以晴热为主,尽管防晒霜、墨镜、帽子、防晒衣纷纷上阵,但一不小心还是被晒黑。此时,不少人都会选择使用美白类化妆品来补救。市面上美白类化妆品种类繁多,那么该如何正确地选择和安全地使用美白类化妆品呢?下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皮肤科专家给大家介绍相关常识。
什么是美白类化妆品?
美白类化妆品是指宣传有使色斑、日晒斑、深色或不均匀晒黑皮肤色调变浅,美白皮肤作用的化妆品。自2016年起,美白类化妆品归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国家实行审批管理,美白类化妆品标签应当注明批准文号,消费者可以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或手机上下载“化妆品监管”APP,通过批准文号等信息进行查询。
美白类化妆品主要通过防止黑色素的形成及消除已经产生的黑色素来发挥美白作用。其主要作用机理包括:抑制黑色素的生成和酪氨酸酶的活性,或干扰黑色素生成的中间体;将氧化性黑色素还原为无色的还原性黑色素;抑制黑素颗粒转移至角质形成细胞;促进含有黑色素的角质细胞脱落;添加具有防晒效果的成分,减少紫外线引起的黑色素增多。
美白类化妆品中的功能性成分按作用机制分类,主要包括: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剂,如熊果苷等;多巴色素互变酶抑制剂,如曲酸等;黑素运输阻断剂,如传明酸等;角质剥脱剂,如果酸、水杨酸等;内皮素拮抗剂,如洋甘菊提取物等;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等。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美白类化妆品?
1.应树立正确的美白理念。要科学地看待美白过程。人体皮肤的生理代谢周期是28天,不要轻信短时间内迅速美白皮肤的“神话”。遵循科学,关爱皮肤,不要因为贪图效果使得娇嫩的肌肤变得敏感和脆弱。无论何种肤色,只要是均匀、富有光泽而无疾病的皮肤,就是健康美丽的皮肤,应避免因过度追求白皙皮肤而增加危害自身健康安全的风险。
2.应尽量选择资质齐全的正规渠道购买化妆品,购买时要注意索要发票和购物凭证。
3.可通过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和化妆品监管APP查询所购买化妆品的标签标识信息与其产品注册信息是否一致。还可通过信息查询了解产品成分,提高对科学美白的认识。
4.人体皮肤有干性、油性、中性、混合性、敏感性等类型,应根据自己的皮肤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5.使用新的化妆品之前应该做简易的皮肤过敏试验,尤其是敏感肌肤者。将化妆品涂在耳后观察至少24小时,可判断是否有刺激性反应;将化妆品涂在前臂屈侧,观察至少3天,可判断是否有过敏性反应。若均未见异常后再使用。
使用假冒伪劣的美白类化妆品可能产生哪些危害?
使用美白产品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想法。皮肤中黑色素形成以后,一部分会被分解,另一部分会随着表皮细胞的脱落而清除。这一过程大概需要4~10周,所以,美白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看到产品宣传中出现“3天见效”等说法,应提高警惕,谨防上当。
另外,一些不法厂家可能在美白类化妆品中添加汞、铝、砷、氢醌等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的有害成分或者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用成分,以提升美白效果,迷惑消费者,谋求不正当利益。添加这些物质虽然可能使产品产生“立竿见影”的美白效果,但是使用后很可能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危害。例如,氢醌可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或使皮肤产生永久性白斑;汞、铅等重金属物质被人体吸收后可能引起器官功能损伤等严重危害;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变薄,出现红血丝,产生激素依赖性皮炎等皮肤损害。
使用化妆品后皮肤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化妆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化妆品接触性皮炎、化妆品痤疮、化妆品毛发损害、化妆品甲损害、化妆品光感性皮炎、化妆品皮肤色素异常、化妆品接触性荨麻疹、化妆品唇炎等。
如果出现化妆品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的化妆品,并立即清理皮肤上的残留物。轻者可用正确的冷敷方式,缓解皮肤红肿。重者应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进行诊治。就诊时,应带上可疑的化妆品及外包装,以便做皮肤斑贴试验等辅助检查,同时配合医生向监管部门上报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
当使用化妆品发生不良反应,可以通过化妆品品牌方、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基地、所在地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医院或者化妆品监督管理相关部门上报化妆品不良反应信息。如怀疑使用的化妆品存在质量问题, 可拨打投诉举报电话12315及时反应情况。及时上报,能使更多人免受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