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讯 “我们一手抓疫情防控不放松、一手抓重点工作不放松,努力推动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再上新台阶。”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接受《健康报》《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采访,讲述广东卫生健康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广东防控经验:“八个三”“五个四”“两个五”
段宇飞表示,自1月14日,广东省报告临床观察病例以来,先后经历了湖北输入疫情防控、境外输入疫情防控、境外疫情输入引起的本地疫情防控3个阶段,目前已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
自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就以超常的规格组织指挥疫情防控工作;超常的力度外防输入、内防扩散;超常的要求加强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防控;超常的力量全力组织救治患者。在应对此次疫情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经验,建立了一些机制,形成了一些做法。主要的机制可以概括为“八个三”“五个四”“两个五”。中国-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来粤考察期间,对我省疫情防控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八个三”是指,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三道防线”,社区排查“三人小组”,卫生健康和公安流调“三同时”,发热门诊“三必查一需要”制度,疑似病例诊治“一立即三当天”,三级应急流行病学调查机制,“3+1”医疗救治工作机制、流行病学“三层排查”法。
“五个四”是指,“四早”,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集中”,即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四个一应急机制,即一位分管省领导和一个部门牵头负责,成立一个工作专班跟进处置,制订一个专项工作方案统筹应对,统一一个口径上报和发布信息;四个一应急小组工作机制,即卫生健康会同住建、公安、应急管理等部门组成应急处置小组,指定一个号码、明确一套队伍、制定一套流程、建立一套机制;四个全覆盖,即入境人员健康筛查、核酸检测、封闭转运、隔离医学观察全覆盖。
“两个五”是指,五道防线,即口岸检疫、医学观察隔离点、社区排查、发热门诊、医院救治;五诊机制,即首诊负责制、巡诊指导制、远程医疗会诊制、专家驻诊制、特诊机制。
实现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从有到强
段宇飞表示,未来,广东要着力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上下功夫,实现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从有到强。下一步,广东将建设一个引领全省、医防融合、平战结合、急慢兼顾、医教研一体的省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着力解决省域内卫生健康资源总量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同时,以广东省公共卫生医学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为牵引,力争用3~5年时间,建成职能明确、分工合作、运转顺畅、衔接有序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抗疫中,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针对珠三角地区和粤东粤西粤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将予以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发展,同时继续支持有积极性的粤东粤西粤北地市承建不同类型的省级卫生应急队伍,用“不平衡发展”的思路破解公共卫生应急队伍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具体来讲,在卫生应急人才方面,将建设公共卫生快速响应应急队伍,推动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共卫生快速响应应急队伍全覆盖。同时,针对卫生监督队伍存在的问题,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各地新招录卫生监督人员中专业人员比例需占80%以上。另外,探索开展公共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提升欠发达地区和基层一线公共卫生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将公共卫生人才纳入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推动公共卫生人才下沉。针对参公管理的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参加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等问题,还将探索公共卫生机构公务员分类改革,推动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专业技术资格任职评定与职称评审相互衔接。
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推进年度重点工作
段宇飞表示,疫情期间,全系统扛起责任、经受考验,也为接下来推进年度卫生健康重点工作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将根据常态化防控工作部署要求,在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同时,继续按照“抓党建、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工作思路,持续完善“顶天立地”医疗卫生大格局。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强基层方面,一是进一步巩固47家中心卫生院建设成果,通过帮扶、人才和学科建设,尽快达到中等县级医院建设水平;加快190家县级公立医院升级建设项目进度,尽早分批完成建设,投入使用。二是努力完成“年底前各地市至少有1个县(市)初步建成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医共体所在县(市)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5%左右”的目标。三是继续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建高地方面,一是推进3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和“委省共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实现既定的目标任务。二是推进广州呼吸中心、肾脏病医学中心和肿瘤医学中心建设,力争成为全国“领头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三是实施粤东西北市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形成高水平医院建设梯队。四是实施三级公立医院激励计划,引导公立医院可持续健康发展。
促医改方面,重点抓好三大改革:一是改革完善疾控体系,按照国家正在制定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疾控机构功能定位,着力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二是规范医联体建设和管理,按照“规范发展、分区包段、防治结合、行业监管”原则,加快布局建设、完善机制、理顺分工;三是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经济运营管理和绩效考核等工作;四是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