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节前夕,演讲视频《后浪》在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发布,其对年轻一代的认可、赞美和寄语激荡起了青春之情,也再次把社会舆论聚焦到80后、90后和00后这批年轻人身上。他们当中,有的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的刚从学校毕业步入社会,有的仍在校园汲取知识的琼浆,纵然角色不同,但他们都是健康中国的未来,是民族复兴的希望。然而,这批“后浪”的健康却正被各类烟草制品悄无声息地无情侵蚀。最新调查显示,2018年全国15~24岁人群吸烟率已上升到18.6%,其中男性青少年吸烟率达到34%,年轻人使用电子烟的情况也越发常见。如果听之任之,年轻群体烟草制品使用率的持续上升终将导致不可估量且无法挽回的健康危害和经济损失。
保护年轻人免受烟草危害重在预防
吸烟危害健康是不争的事实,医学研究表明,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对健康的危害越大。大多数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开始于青少年时期,而80%的青少年吸烟者成年后将继续吸烟,且难以戒断。如果20岁以前没有吸烟的习惯,往后吸烟的可能性也会大大降低。所以,保护年轻人免受烟草危害,首先要从青少年抓起,把好预防关。
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理所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清新、无烟、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是教书育人的使者,为人师表不仅仅体现在学术造诣之上,更应当表现在生活点滴之中,要带头不吸烟为学生作表率。其实早在2010年,教育部办公厅、原卫生部办公厅就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创建无烟学校。201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提出禁止在中小学幼儿园内吸烟、严格限制在高等学校内吸烟等具体措施,创建无烟学校从“自选动作”变为“规定动作”。近十年来,得益于无烟学校建设和校园控烟宣教等系列措施,广东省学生的现在吸烟率从11.3%下降到8.4%,但职业高中学生、男生、农村学生的控烟形势依然严峻,也暴露出学校在控烟工作上的空白,这些人群可能是今后学校控烟工作的重点对象。
从家庭层面来看,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和家人在一起的,父母的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孩子产生直接影响。曾有研究发现,父母吸烟是子代吸烟的危险因素之一,儿童期父母吸烟的人,自己成年后也吸烟的可能性比父母不吸烟的人增加了34%。可以说,不仅基因会遗传,吸烟也会“遗传”。所以,父母要树立不吸烟的榜样,已经吸烟的要尽早戒烟,给孩子营造无烟的家庭环境,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他们。如果发现孩子偷偷吸烟或使用电子烟,不能采取一味责骂的方式,更多的是要了解他们吸烟背后的原因,耐心教导其吸烟的危害,促使其自觉抵制烟草。
从个人层面来看,青少年要充分认识吸烟和电子烟对健康的危害,牢固树立“拒吸第一支烟,做不吸烟新一代”的健康理念,自觉远离烟草。事实上,绝大部分青少年吸第一支烟时,都缘于各种心理动机的驱使,譬如有的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有的觉得吸烟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魅力,还有的把吸烟作为结识朋友、联络感情的手段……这些其实都是错误的认知。还有一些青少年并非出自个人意愿而是迫于同伴压力才吸烟,这时更需要坚决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能为了合群而盲从,反而应该推己及人主动提醒同伴烟草的危害,一起对烟草说不。
减少烟草对健康的危害需尽早戒烟
与其他很多立竿见影的健康危险因素不同,吸烟危害存在滞后性,因吸烟引发的疾病和死亡通常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才能显现,这导致烟草的危害被严重低估和忽略。有的年轻人虽然知道吸烟的危害,但因为烟瘾控制不了自己不吸烟,便采用转吸“清淡”“清新”“柔和”“低焦油”等卷烟的方式,企图减少吸烟带来的健康危害。更有甚者,因为听信烟草广告的宣传或亲戚朋友的推荐,使用电子烟来辅助戒烟。实际上,这些都是烟草业误导消费者的营销手段。要减少烟草对健康的危害,不使用任何烟草制品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吸烟者觉得戒烟困难,主要是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具有强成瘾性,所以单纯依靠自己“干戒”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往往需要外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成功戒除烟瘾,譬如家人、朋友和同事的鼓励,还有戒烟门诊医生的专业指导和药物治疗。在戒烟过程中,出现紧张、易怒、焦虑、抑郁、失眠、体重增加等戒断症状,甚至出现戒烟以后又复吸的情况,这些都是正常的,切勿因此半途而废,放弃戒烟。一般来说,戒断症状在最强烈的时候通常只会维持3~5分钟,戒烟2~3周后所有的戒断症状均基本消失;如果症状维持在3周以上,可以向医生咨询或采用戒烟药物来缓解。另外,复吸也很常见,大多数吸烟者都需要通过多次戒烟才能成功戒断,只要谨记戒烟的好处,多向成功戒烟者学习经验,积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最终定能成功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