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昊(左)正在为孕妇检查 李玉灵 摄
“宝宝的头跟骨盆衔接得比较好,实在觉得躺着腰很辛苦,可以坐起来,或走动一下,问题不大的。”5月12日,护士节当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中山一院”)产房内,产房区护士长、助产士陈志昊一边跟高龄产妇黄女士用手势比划着胎头的位置,一边温言细语地消除她的疑虑。这位身材瘦削的90后助产士,在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西院区(下称“协和西院”)战“疫”60天,经过短暂休整后回到自己熟悉的产房。
产房是生命的起点,而助产士是托起新生命的第一人,她们第一个向全世界宣告宝宝的降生,第一个抱起宝宝……她们日夜不息地守护着母婴安全。今年是陈志昊工作的第9个年头,从她手上接过的宝宝数以万计。她凭借精湛的技术、强大的应急能力以及细心和耐心,帮助孕妇顺利生产,见证了许多幸福的瞬间。
初入产科:用细心和耐心守望生命花开
2011年从中山大学护理学专业毕业后,陈志昊就开始在中山一院工作,经过培训和轮科,于2014年进入产房。谈及当初选择到产科工作的原因,陈志昊坦言:“妇产科让我感到很舒服,实习的时候就很喜欢产科。”
产妇从进入产房到娩出孩子,快则几分钟,慢则十几二十个小时,陈志昊的工作就是陪伴和帮助她们顺利生产。由于并非助产专业毕业,刚到产科上班时,她也有不知所措的时候。“普通病房可能熟悉一个礼拜就可以自己独立上班,但进来产房之后,产程的观察、接生、新生儿护理等,是我以前完全没有学习过的东西,都要从零开始学。”陈志昊说。为了提高缝合技术,她还经常用牛舌练习缝合。
跟专科医院或普通的妇幼保健院相比,中山一院产科接收的孕产妇大部分是有合并症或并发症的高危人群,这类人群占70%以上。因此,在产妇整个产程中,助产士更要细致地观察,熟悉产程进展的每一种变化。
“我刚开始独立上班的时候,有天晚上只有三个人上班。当时一名孕35周的孕妇正在侯产室住院,我独自负责待产室。这位孕妈晚上阵痛密集,辗转反侧睡不着。我听到她的声音很痛苦,上前询问她有没有特殊情况,感觉宫缩是多久一次,有没有便意感。”陈志昊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去看她宫口的时候,已经可以看见宝宝的头发,便叫来同事,迅速准备好生产用具,快速进行消毒,不到五分钟时间,宝宝就生出来了。”
“产房有很多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助产士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处理各种突发情况。曾有一位怀有双胎的孕妇,被送到医院时,宫口已经开了,送去分娩室后很快第一个孩子经阴道顺利分娩,但第二个孩子在肚子里面转成横位,胎心变慢。如果持续的时间长,可能会造成宫内缺氧,甚至宫内死亡,情况紧急,必须快速行剖腹产手术。“第一个孩子阴道分娩,伤口还没来得及缝合,当时塞了块纱布,又马上进行局麻,做剖腹产接生第二个孩子,最后再缝合会阴伤口。这一突发情况要求我们迅速作出判断,给出反应。”陈志昊说道。
独当一面:做产妇的依靠 收获幸福感
孕妇不像普通病人,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有的孕妇生产的产程比较长,特别需要有人陪伴和安慰。“现在由于疫情原因,家属不能进来陪伴,产妇对我们格外依赖。”陈志昊表示,孕妇生产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她们需要助产士及时告知一些新的信息。她说:“做完胎监后,可以告诉产妇胎监很好,宝宝很健康。有时很简单的一句话,可能让她获得更多分娩的信心。整个产程,要和她不停地沟通和宣教,她才会更放心。”
对于孕妇而言,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人帮她接生、缝合伤口、处理宝宝,能让她安心,但更重要的是在她分娩时,或住院期间,给她的陪伴、帮助,还有言语上的安抚和鼓励。陈志昊希望这些能够帮助她们事后回忆起分娩过程的时候,收获一些更美好的记忆。“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有价值。”
每次看着孩子出生,感受新生命的到来,陈志昊觉得自己也被幸福包围。她说:“每一个孩子出生,看到他(她)健健康康在那哭,就已经很开心了。当妈妈看到宝宝的那一刻,她们第一次亲密接触的时候,或者产妇的丈夫陪着,一家三口,然后让我帮他们合影,都觉得很幸福。”
驰援武汉:与患者做朋友 感受爱和希望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陈志昊提前结束春节休假,大年初三便返回医院待命。2月7日,她随中山一院援鄂医疗总队130多人紧急奔赴武汉,支援协和西院,在六楼东病区奋战60余天。“报名驰援时想法单纯,感觉义不容辞。但前往武汉时,我开始有些紧张。我们要接手怎样的患者?我的专业能力能否胜任?防护物资是否足够?飞机上的每一个人都五味杂陈。”陈志昊说。
驰援武汉期间,陈志昊担任培训组长、病区组长,累计进舱35次,在隔离区内工作140余小时,累计护理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百余名,参与危重症抢救8例。
作为医疗队的培训组长,陈志昊负责对组员进行岗前培训,主要针对防护服的穿脱进行练习。由于时间紧,队员们人手一套防护服,争分夺秒练习。陈志昊说:“刚开始大家穿脱非常不熟练,穿脱各需半小时,一套流程下来非常耗时。”因此,她要求在时间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练习,“培训合格与否,关系着每一位队员的安全,每一组人的安全,也关系着全医疗队的安全。”那天,大家从下午两点练习到凌晨一点钟,终于个个过关。
在病区里,陈志昊既是护士,也是患者的朋友。3月22日是病房里一位85岁老奶奶的生日。那天,奶奶的女儿特意送来一碗长寿面,由于家属不能随意进入病区,病区的外勤人员便去物品接收处取回这碗满满爱意和思念的面,送到隔离病房。“老奶奶年纪大了,就跟小孩子一样,平常我们陪她玩,陪她唱歌,哄她开心。”陈志昊说,当天护士一起操着不太熟练的广东话唱起粤语版本的生日歌,逗得奶奶开怀大笑。
奶奶的女儿通过视频连线一起参与到这场隔离病房里的特殊生日会。透过视频,奶奶的女儿感叹老人不仅疾病得到很好的治疗,生活也得到了很好的照顾,母亲在中山一院医疗队接管的病区住院,让她吃了一颗“定心丸”。
陈志昊说:“在武汉,我看到生命的脆弱,也见证生命的顽强。在这座城市抗疫的60天,充满挑战和荆棘,但也充满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