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 “喂,您好。这里是广州120。”“请问有发热吗?最近两周内是否去过湖北或武汉等地?”“您这种情况请先联系区卫生健康局,电话是……”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市急救中心”)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调度员们细心地接听着电话。自1月23日以来,市急救中心实行应急专线调度和日常院前急救调度的“双轨”24小时调度制度,市急救中心全体工作人员两班倒和三班倒相结合,既要完成负压救护车的调派任务,又要保证日常院前急救工作。他们用专业和负责支撑起一条“看不见的战线”,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也守护着他们作为急救人的初心和使命。
“枢纽型”的应急专线调派
“广医附一院,这里是120应急专线调派组,请派出负压救护车,出车地点是……”这是市急救中心120应急专线调派组(下称“应急专线调派组”)组长罗子娟在1月29日值班时拨出的第5个电话,此时是凌晨5时。挂断电话后,罗子娟又检查了一遍负压救护车调派登记表。
罗子娟所在的应急专线调派组是市急救中心于1月23日专门成立的工作小组。该小组承担了全市各医院24小时负压救护车的调派任务,将医疗机构中核酸检测为阳性的患者转送至定点收治医院。
被称为“移动N95口罩”的负压救护车,因其设置了特殊的负压系统,可避免车内人员交叉感染,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利器”。市急救中心目前有21辆负压救护车,在防控疫情期间分配到了18家待命值守的医院中。应急专线调派组为了均衡这些医院的区域分布和出车频率,将它们分为两个梯队,当第一梯队还剩下30%时,开始调派第二梯队的负压救护车,每48小时轮换一次。
听起来似乎很轻松,但现实却要复杂得多。“比如,当需要转送的患者位于黄埔区,而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中黄埔区内的负压救护车都已出车时,此时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地理位置,调派其他区域的车辆”,罗子娟说道,“我们的原则就是不放过任何一名患者,让他们尽早就诊”。
1月23日至2月17日,市急救中心120应急调派组共调派负压救护车242车次,转送患者298人次。其中1月29日单日调派负压救护车23车次,转送患者32人次,达到峰值。
而在转送患者的过程中,应急专线调派组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因需送院接受隔离治疗,许多患者在负压救护车到达后,表现出了强烈的抗拒情绪和举动。此时应急专线调派组需要及时协调医院、社区、公安机关等各方力量,尽快将患者送到定点收治医院。
在应急专线调派组的“问题记录本”中,记录了自1月23日以来,组员在转送患者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共32个,涵盖车辆调派、家属照顾、情绪安抚等。
“我们就如同‘枢纽’一般,需要统筹协调各种资源,需要保证区域医疗力量的均衡,而这些光靠医院的沟通是很困难的。这就体现了我们‘指挥型’急救的优势。”罗子娟说。
“百科全书式”的院前急救调度
院前急救调度作为市急救中心“双轨”24小时调度制度的另一条“轨道”,其工作内容和应急专线调度的工作却并非完全“平行”。“除要负责120急救专线的日常指挥调度和急救医疗保障,如:脑卒中、摔伤等急救需求,春运急救医疗保障外,我们还要做好与新冠肺炎诊疗、急救、转运等方面有关的指引工作。”市急救中心指挥调度科科长戚永清表示,院前急救调度团队还需要兼顾着院前急救调度和新冠肺炎指引等两方面的工作。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果没有理顺120调度机制,没有对急救电话进行分流,情况将无法想象。”戚永清表示,为了合理利用急救资源,保护医疗急救力量,市急救中心对患者和救护车进行了分级分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对120急救专线的来电进行分流。
如何对来电进行准确分流,考验的是院前急救调度员对方案、指南、流程等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现实有时不按常理出牌,我们要做最充分的准备。”为此,市急救中心为调度人员编制了一本“百科全书”——《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有关指挥调度工作指引》。这本“百科全书”里既有各级各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新冠肺炎相关病例的诊疗、防控及转运方案,密切接触者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方案等,也有各级各部门颁发的各类文件、工作指引、防疫指南等,还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辖区派出所的办公电话等。通过地毯式的培训,调度员能更好地将这本“百科全书”的内容从理论化作实践,不仅有助于切实回应求助者的各类求助,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调度员的工作效率。
(张思思 冯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