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公益行动医生为患儿进行术前评估 彭蓓 供图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粤港医疗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深化医改的“试验田”,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和改革,改革红利正在逐步释放,为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借鉴。
该院是由深圳市政府全额投资、深圳市政府和香港大学合作共管的综合性公立医院。2012年投入运营,现设有20个诊疗中心和12个医技中心,开放床位1720张,职工3295人,其中香港大学委派出110人。2018年门、急诊及体检服务人次184.8万,出院人次6.3万。
港大推荐医学专业人员任院长
建立管办分开的治理结构。医院设立董事会、管理团队和监事会,履行决策、执行、监督职能。董事会行使医院重大事项决策权,董事长由深圳市分管副市长担任,其他董事由深港双方各委派8名代表组成。医院管理团队执行董事会决策,负责医院运营管理。院长由香港大学推荐医学专业人员担任,作为医院的法定代表人;常务副院长由深圳市政府委派,协助院长管理医院日常事务。同时,设立院务管理委员会等12个专家委员会,辅助管理团队进行决策和管理。
医院享有充分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深圳市政府作为出资人,履行对医院的举办和监督职责。香港大学作为运营方,负责医院运营管理,委派院长。
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结构。党委书记由市委卫生工委选派,进入董事会参与医院发展规划、“三重一大”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支持院长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设立纪委书记和纪检监察室,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
确保医患交流15至20分钟
改革财政投入机制。实行“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财政补助机制。医院基本建设和配套医疗设备、信息化建设项目、大中型医疗设备更新纳入年度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补助经费与人员编制脱钩,按照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群众满意度等核定,并与医院绩效考核结果挂钩。
改革医院收费制度。探索打包收费改革,调动医院节约成本、控制费用的内生动力。实行全科门诊打包收费。自2012年7月1日起,全科门诊打包收费项目包含挂号费、诊查费、一般检验费、非严重伤口处理费、最多7天药费。2014年7月1日起,全科门诊打包收费标准从130元/人次提高到200元/人次,并增加检查项目和药品种类。实行住院打包收费。自2013年4月1日起执行住院诊疗服务诊查费、护理费、注射费、吸氧费、换药费、雾化费等六大类医疗服务项目打包收费。2018年5月12日起,住院诊疗服务打包收费标准从180元/日/床调整至255元/日/床。
改革医疗服务模式。实行门诊全预约诊疗,规定每个门诊医生平均每小时接诊量上限,最多的专科(产科)不超过12人,最少的专科(口腔科)不超过2人,保障医患有至少15~20分钟的沟通时间。设置全科门诊,推行“先全科、后专科”,非急诊和非疑难重症患者先在全科门诊首诊,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患者再转入专科。推行团队诊疗服务,患者按科室挂号,由科室安排医生为患者提供服务,避免专家“看小病”,并让年轻医生得到培养锻炼。
突破事业单位绩效 工资水平与结构限制
实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制度。实行“自主定岗、自主招聘、自主定薪”,将岗位分为医、护、药、技、管、支援等6个系列,其中医生分为高级顾问医生、顾问医生、副顾问医生、高级医生、驻院医生5个级别。增加护理人员数量,医护比达到1:2.1(全国平均1:1.4)。设立医生辅助岗位,如医生助理、B超技术员、牙科治疗师、临床助理员等,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建立以固定薪酬为主的分配制度。突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和结构限制,实行“以岗定薪、人岗相适、同岗同酬、绩效管理”的岗位薪酬制度,其中固定薪酬占70%,绩效薪酬占30%。参考香港和国际公立医院薪酬体系标准,并结合内地薪酬情况,为每个岗位设立晋升薪级表。打破公立医院传统的院科两级分配制度,根据人员系列和薪级进行分配,同一系列同一薪级的职工在不同科室的固定薪酬相同。
强化成本控制。将“绿色医疗”理念作为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在绿色医院建设、控制药品和耗材使用、循证医学等方面积极实践。在保证医疗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减少一次性高值耗材使用,如80%的胸腔镜切除手术不使用一次性高值医用耗材,费用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2018年,医院百元医疗收入消耗的卫生材料为17.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4元。所有服务和物资均实行招标采购,公开透明。
大力发展特需医疗服务。发挥深港合作平台的优势,发展特需医疗服务,满足深港居民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2018年,特需医疗服务收入占医院医疗收入的比例达到12%。
持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安全。引入香港大学心血管疾病、肿瘤综合治疗、骨科与创伤等优势专科的技术骨干,打造六大诊疗中心。开展多学科诊疗,引入多项与国际接轨的高精尖医疗技术,如医院开展的成骨不全综合征脊柱侧弯手术,在世界范围内屈指可数。加强药事管理,由药事管理委员会对拟纳入目录的药品进行充分论证、集体决策,深圳市30种重点监控药品中仅有1种进入医院药品目录。推行优质临床药学服务,规范抗生素使用,不设门诊输液,2018年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和38.6%,远低于国家20%和60%的控制标准。
树立医患互信的医院文化。制定医院“十大家规”,明确医生在优质医疗实践中的职责,注重培养和提升医护人员的道德操守、专业水准和专业规范。对收受红包、回扣等“零容忍”,一旦违规即开除处理。设立病人关系科,建立患者投诉管理机制, 2018年患者投诉率下降到0.06%。为所有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将医疗事故责任交予第三方处理,充分保障患者和医院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医疗暴力“零容忍”。注重慈善关怀,为300多名唇腭裂患儿开展免费手术,为近500名成骨不全患者提供免费多学科诊疗服务,开展近600场健康讲座和人文活动。医院因坚持公益善举获得港深两地社会慈善捐赠超过1亿元。
(省卫生健康委体改处 郑爽 供稿)
栏目:医改亮点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