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时隔多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江桂华仍清楚地记得,那对40多岁东北夫妇——从东北到北京、上海、四川、广州,3000多公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9-08/19/006001.html

等待处理…

临床一线“侦察兵”

——记省二医影像科主任江桂华

2019年08月19日

时隔多年,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主任江桂华仍清楚地记得,那对40多岁东北夫妇——从东北到北京、上海、四川、广州,3000多公里,辗转10多家医院,最后经人介绍,怀着碰碰运气的心理,提着厚厚的MR胶片来到省第二人民医院,站在自己面前,他们眼神里是“试一试 ”的怀疑还是“最后一搏”的决绝,江桂华根本分不清。

“不是脑干肿瘤,是个脱髓鞘假瘤,不用手术,放心吧。” 江桂华把一大摞片子缓缓放在办公桌上,是27年在影像科练就的“火眼金睛”让他语气平和而坚定——是个“假瘤”。回到东北后,病人听从江桂华的建议,仅用激素冲击治疗,随后病人逐渐痊愈了。

半年后,东北夫妻再次来到广州,悄悄在医院某个角落的墙壁上张贴了一封感谢信。影像科一名实习生碰巧看到此信,深受震撼,原本排斥从事影像科工作的她,似乎找到了方向,随后连考两年,考上江桂华的研究生,笃定要师从江教授,做一名“幕后英雄”。她说:“不是只有用药开刀才能治病,原来影像科医生和临床医生一样,慧眼独具,精准判断,挽救一个又一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阅片无数练就“临床”一双慧眼

一名优秀的影像科医生要经过几十年的片海浮沉,才能抽丝剥茧、洞穿疑难杂症。从事CT、MR疾病诊断27年,百转千回、阅片无数,江桂华练就一双“火眼金睛”,能从影像的蛛丝马迹中发现潜伏的病灶,尤其擅长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

“从头到脚,从内科到外科、儿科、妇科……全科知识都要掌握,还要熟知影像科本专业知识,给临床医生提供意见指导治疗。影像科没那么简单,可以说是‘医生中的医生’。”江桂华笑着说。

他坦言,影像科医生读片,虽然部分典型病变可以一眼看穿,但“同病异影”“异病同影”对影像诊断来说一直是挑战。所以病人性别、年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都与影像诊断有密切关系,只有掌握了全面的信息,并经过综合分析与判断,才有可能充分认识疾病的本质。

工作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嗡嗡嗡……”透过隔离玻璃,核磁共振检查室传来一阵阵有节奏的仪器工作声,一名中年女患者头戴隔音耳机从扫描仓内缓缓移出。接下来,她的片子会由操作员传输到隔壁的工作站由专业诊断医生看片写报告。

在江桂华平日工作的地方,只见影像科医生办公桌上 , 都有两台显示器和一摞摞报告,几乎每台桌子上都放着一瓶眼药水。医生眼神坚定地从一张张黑白胶片、一帧帧无声图像中扫过。“一天撰写四五十名患者的报告,平均一个病人有几百幅图,不敢少看一幅,因为少看的那幅可能是病灶所在。”江桂华表示,影像科医生工作相对枯燥,“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这群幕后工作者的必备心态和高尚品质。

检查室里的医学影像设备依然在嗡嗡作响运作着,江桂华无声地坚守在检查室,坚守他斑驳的医学影像世界,坚守属于他的“热闹与喧嚣”,坚守他的一亩医学良田。

“同影异病”“同病异影”凭经验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浪潮风起云涌,对此江桂华评价:“人工智能确实能帮医生处理一些简单、繁琐的工作,但它的应用只是辅助作用,不可能代替影像医生。”

他说,因为除了阅片,要作出精确的医学诊断少不了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来综合评估,还要用经验去避免“同影异病”“同病异影”这样复杂却又常见的情况。“火眼金睛”不可速成,更不可完全靠人工智能一键生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这是江桂华的“工匠精神”。

江桂华带领的省二医影像科,已成为一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队伍,科室人员40余人。科室成为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科室,拥有多台先进的检查设备。新投入使用的CT设备,扫描剂量下降80%,平均每年完成CT检查4.6万人次,MR检查达1.2万人次。

(省二医)

栏目:8·19中国医师节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