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宝宝较晚都还没学会说话,有些家长就会很着急,担心宝宝是否智商有问题,而有些家长则认为宝宝学会说话晚是“贵人语迟”。但实际上,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宝宝学会说话的时间有早有晚,而且跟智商没有必然联系。只要其学说话的进度没有跟大部分孩子相差甚远,家长不必过分担心。而值得宝爸宝妈注意的是,宝宝说话晚,也许是家长一些错误养育方式所导致的。家长正确的引导也许可以让宝宝语言发育“快人一步”。
打破忧虑第一步:认识语言发育规律
首先,家长要把握好宝宝的语言发育规律,那么在教育孩子时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一般孩子的语言发育规律如下:
2~3月:能够听到大人的语言逗引,并做应答式的回答,如“哦”“啊”“唉”等。
4~5月:咿呀学语,发“ah-ge”“ah-goo”“咂”等音,自言自语。
6个月:能够模仿声音,发出“da”“ba”的声音,哭时发出“m、m、m”的声音。
7~8月:能发“ma-ma”“ba-ba”等双音节。
9个月:能够理解简单的语言,无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10~12月:会说一个字的音,如“拿”“好”“给”等。
1岁半:会说出自己的需要,能指出自己及亲人的眼、鼻、口、头、手、脚等。
2岁:大人让做什么都能够照办,能重复说过的话,还能说短句。
2岁半:懂“大”和“小”的含义,能说出自己的姓名。
3岁:可以说8~10个字的句子,能够唱儿歌,叙述简单的事情。
促进发育第二步:日常锻炼正确引导
家长还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培养宝宝的一些生活习惯,让其说话所需要用到的器官组织得到锻炼,同时要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引导宝宝主动发声。
第一招:学会用勺子、杯子和刷牙
让孩子学会怎样用勺子,如用勺子吃酸奶,可引导孩子用上唇抿干净吃不到的地方;逐步引导孩子用杯子喝水,一般6个月的宝宝就可以开始使用学饮杯,之后换用吸管杯,最后慢慢过渡到使用普通广口杯。这样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肌肉群的协调能力。另外,平常给宝宝做口腔清洁时,除了用牙刷刷牙外,还可以用小毛刷轻刷舌头,以此来降低或提高舌头的感知觉。
第二招:学会“吸”面条和细嚼慢咽
吸面条是一个特别好的锻炼方法,不仅可以练习“吸”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调整呼吸,同时增强唇的力量和灵活度。如果孩子不爱吃面条,那就以唇部活动的方式来吃手指饼干或者长条饼干作为替代,还能当作亲子游戏与孩子进行比赛。但要注意教导孩子吃东西不可狼吞虎咽,应细嚼慢咽,充分咀嚼食物,训练口腔的感知觉。
第三招:制造说话机会
作为家长,不要过于勤快,孩子还没口渴就已经把水准备好,孩子还没饿,吃的全都已经放到嘴边……孩子连需要表达的机会都没有,何来语言训练呢?!
正确对待第三步:家长避免走入误区
对于宝宝较晚学会说话这个问题,家长很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有些人认为,因为宝宝舌系带短,所以说话晚,剪舌系带就会好,或认为不会说话问题出在嘴巴。而事实上,舌系带一般与舌头运动有关,只会影响构音,即说话语音的清晰辨别度。舌系带短并不会导致孩子不会说话或者说话晚。嘴巴也只是一个构音发声的表达器,大脑才是控制语言的中枢。另外,民间较为流行“贵人语迟”一说,但其实,说话晚的孩子智商高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主流科学界所认可。相反,智力低下等会导致语言发育迟缓,一般表现为说话晚。但并非说话晚就一定意味着语言发育迟缓。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也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如果孩子的语言发育明显迟于同龄人,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原因,不应盲目听信谣言或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