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会上流传着一种“聪明药”,据说服用后注意力集中,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成绩,而且“没有成瘾性”。真有这样的神药吗?惠州市第一人民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林晋波带你探究“聪明药”的真相。
“聪明药”实质为成瘾性药物
大家不妨先试想一下,如果真的有这么好的神药,能够提高小孩子的记忆力甚至智力水平,并且对身体没有什么损害,国家为什么不大力推广呢?
曾经有一名准备高考的高三学生,其父母通过微商给他购买了“聪明药”。他刚开始服用时,效果非常好,精神高度集中,学习效率非常高。但停止服用后,不仅学习受影响,甚至连饭都不想吃。于是,该学生又继续服药,用药量却越来越大,否则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后来,口服不奏效,他为了让药效得以发挥,以鼻子吸入药粉的形式服用,甚至尝试学电视上吸毒那样,把药粉注射入血管。这时,父母才带他就医,他因为治疗药物成瘾而错过了当年的高考。
其实,社会上流传的“聪明药”大多是苯丙胺类中枢神经兴奋剂,包括苯丙氨、甲基苯丙胺、替甲基苯丙胺、哌甲酯等。其中,比较常用的是哌甲酯,也就是利他林(Ratilin),几种药剂混合服用的则称为Addall。这类药物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作用于大脑的兴奋剂,但具有相当的成瘾性。正因如此,多年前我国已经将它们列入精神药品的名单。也就是说,这些药物受到国家药监部门的严格管控,只能在医生的处方下用于治疗某一些特定的疾病。同样地,这类药物被美国缉毒局定义为2类,意味着这些药品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或身体依赖,美国政府对这类药品要进行生产的数量控制。而且,美国药品监督局对这类药品发出黑框警告,即最高级别警告。告知人们这类药品上瘾的可能性很大,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甚至死亡,必须谨慎地按规定使用。所以,如果通过各种非正式的途径购买并服用这类药物,不但容易上瘾,伤害身体,而且可能涉嫌违法。
警惕因药物成瘾而染上毒瘾
毒品和药品本质上都是化学物质。合理应用来治病,就是药品;非法滥用,就成了毒品。不同的苯丙胺类药品因为效果的强弱不同,成瘾性也存在差别。比如哌甲酯,相对来说药效没有那么强,成瘾性也相对小,被应用于治疗多动症;而替甲基苯丙胺则是常说的摇头丸,甲基苯丙胺则是臭名昭著的冰毒。也就是说,常用的“聪明药”利他林其实跟摇头丸、冰毒是同一类药。在国外,有些人正是服用了“聪明药”,逐步上瘾后为了获得更强的药效,进而接触毒品,成了瘾君子。长期使用这些药物、毒品,各种对身体的伤害便随之而来,包括脑细胞损害,出现幻觉、易怒、妄想、情绪改变等精神症状,甚至出现肢体抽搐、心力衰竭、中风等。而且,这些损害往往是不可逆转的、永久的。即使成功戒断药瘾、毒瘾,某些对身体的影响也有可能会伴随终生。
除了“聪明药”,还有哪些药物容易成瘾?容易成瘾的药物包括:镇痛类药物,如吗啡、杜冷丁、可待因等;安眠药,如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等;精神兴奋药,如尼可刹米、二甲弗林、洛贝林等,以及某些止咳水等。其实,也不必把这些药视为洪水猛兽,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规范地使用,它们就是治病的良药,滥用才会成为使人上瘾的毒药。
服用这类药物期间,如果发现自己为达到效果不得不提高用药剂量,或发现自己对很多原本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或停药后出现明显的不适,或尽管知道药物会带来副作用仍控制不住要吃药,这些都可能是药物成瘾的表现,应及时就医寻求帮助。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
第38条 遵医嘱使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等成瘾性药物,预防药物依赖。
第39条 拒绝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