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广东雨水不断,病毒也纷纷滋长,这时更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让一些家长和小孩苦不堪言。
多数属普通型,重症者要及时就医
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种,主要致病血清型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CV-A16)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近年,部分地区柯萨奇病毒A组6型(CV-A6)有增多趋势。
大多数小孩患手足口病都属于普通型,一般一周内痊愈。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CV-A6和CV-A10所引起的皮疹较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一般来说,手足口病至少在两个以上的部位出现疱疹。
少数患者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多由EV-A71所致。重症病例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若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或体温持续超过39℃,常规退烧药效果不佳,应立即就医。
成人可带病毒不发病
无论是何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其主要传播的方式都一样。手足口病病人呼吸道分泌物(鼻涕)、口水、大便、皮肤的疱疹里面都有病毒。当健康的孩子经口摄入这些病毒,比如患病小孩用手摸嘴,手上就有带病毒的唾液,玩玩具时手上的唾液就停留在物体表面,健康的小朋友过来摸那物体,便可通过吃手、抠鼻子等感染。部分病毒可以经过呼吸道传播,如果患儿打喷嚏时,健康的孩子正好吸入了病毒,也会致病。另外,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但家长可能身上携带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而不发病。如果家长在外接触到这些病毒,一回家就亲吻孩子的嘴巴和手,可能会让孩子患上手足口病。
做好五点防手足口病
因此,要预防手足口病,家长要做好以下五点:
第一,远病患。避免孩子亲密接触生病的病人,不要拥抱、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从而避免感染。
第二,勤洗手。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饭前,便后以及在外游玩回家后都要让孩子好好洗手。平时使用肥皂洗手即可,在怀疑接触病人后,可以选择使用含氯的洗手液洗手,因为肠道病毒对酒精不敏感。大人回到家后应先洗手、换衣服再跟孩子亲密接触。
第三,常消毒。重点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漂白粉)等对日常用品、玩具进行消毒,奶具、餐具等可煮沸消毒,将衣物、被褥放在太阳高温下暴晒或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第四,少聚集。人群聚集时,手足口病更容易传播,所以建议在疾病高发的季节,别带孩子去拥挤处玩耍,另外,在家里要经常开窗,保持空气流通。
第五,打疫苗。虽然目前的疫苗只是针对EV71病毒,并不能预防其他种类的肠道病毒,但EV71病毒也是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罪魁祸首。疫苗接种对象为6 月龄~5岁的儿童,为了能让疫苗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鼓励孩子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5岁以上儿童不推荐接种。另外,手足口疫苗属于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
(医学指导: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主任医师 杨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