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市地处粤北山区,属清远市下辖县级市,作为省内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曾一度面临“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半数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亏损、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基本医疗设备欠缺残旧”“医务人员流失严重”等难题,如何补短板、强基层,一直是英德市医改聚焦的重难点。
近年来,英德市通过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深入推进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建设,历经“求生存、谋发展、促提升”三阶段,综合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2018年,全市拥有中高级职称卫生技术人员1026人,是医改前380人的2.7倍;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9.7%,比2015年83.8% 提高5.9个百分点;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194.62万人次、住院7.67万人次,分别比医改前增长1.67倍和93%,其中诊疗人次数占全市诊疗人次数的67%,病人回流基层明显,初步形成“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就医格局。
加大投入 优化医疗服务环境
英德市认真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医改工作,并将其工作任务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把突出公益性和调动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在政策、措施和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医改工作顺利实施。医改经费由2011年的2140万元提升到2018年的2.32亿元,共投入6亿多元,保障医疗卫生事业良性发展。
同时,按照“活龙头、促中间、筑网底”的思路,多方筹资8.83亿元用于市、镇、村三级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医疗业务用房面积33.76万平方米,有效改善全市医疗环境。财政每年安排130多万元用于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运行维护,70万元用于卫生技术人才招聘、乡村医生培训和发放高级人才津贴等,确保信息系统运行稳定,人才经费充分保障。
动态管理 盘活内部运行机制
实行全额保障。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和基础性绩效工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离退休人员全额工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落实基本药物制度亏损等经费足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每年定额安排事业发展经费,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作。
实行“两自主一倾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自身服务能力、业务收支情况等自主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结合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各项目所占比例,形成机构间绩效工资差异化分配格局;同一机构依据岗位工作量、工作业绩等不同,自主划分不同岗位间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档次,拉开档次差距,对关键岗位、业务骨干等予以倾斜。通过实施绩效差异化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实行统筹调配。市财政将年度财政预算安排的定额事业发展经费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年度业务收入的分配管理权授予市卫生健康局,由市卫生健康局根据实际需求和轻重缓急,集中资金办实事,对镇村医疗业务用房建设、设备更新升级、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项目予以统筹安排,填补部分基层卫生院经常性收支亏损,扶持弱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均衡发展。
建队聚才 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实行基层医技人员县招县管镇用,由市卫生健康局统一组织招考、统一分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合理制定人事聘用方案,报市卫生健康局批准后,自主公开招聘事业编制人员。将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及儿科、影像、病理、妇产科、精神科等5个专业中级职称人员列为紧缺专业人才,引进此类人才免笔试,简化招聘手续,并对引进的高级人才给予一定的人才津贴和安家费。实行“编制池”管理。市卫生健康局统筹安排基层医务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合理流动,编制和岗位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调剂使用。综合服务能力高低、离市区远近等因素将基层卫生院划分为3类,每类按职称划分为5个档次,岗位津贴根据分类分档的原则发放。通过拉大三类与二类、一类卫生院的补贴差距,有效缓解边远山区“引不进、留不住”人才的问题。2011年以来,全市统一招聘1695人,自主招聘86人,引进紧缺人才42人,进一步壮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协同整合 力推医共体建设
建立信息平台,促进上下联动。建立医疗信息平台,打通市、镇、村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信息交换障碍,实现三级医疗机构数据互通和共享。建立4个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分片涵盖全市29家公立医疗机构,初步建立“基层检查、县级诊断”模式,让群众就近享受县级专家诊疗服务。
建设医共体,促进资源下沉。以医共体为切入点开展双向转诊,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组建“市人民医院为龙头,市中医院、浛洸镇中心卫生院、东华镇中心卫生院为主体,市妇计中心、市慢病医院为辅助,基层卫生院为基础”的相互依存、优势互补的县域医共体。医共体由牵头医院与卫生院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医院管理、医疗技术、人员流动、双向转诊等服务。加强县镇联动,团队式下沉人才,有效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同时,选取以市人民医院为牵头医院的医共体为示范点建设,已建成医学影像远程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6个中心,实现医共体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分级诊疗得到有效落实。
提质增效,做细签约服务。采取“1+1+1+1”团队服务模式,由1名全科医生(临床医生)、1名乡村医生、1名助理护士、1名公卫医师组成签约服务团队,共组建团队123个,形成县指导、镇负责、村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将家庭医生签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村卫生站绩效考核,着力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开设特色、个性化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特色中医门诊服务,将中医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有机结合,以特色化、个性化服务吸引签约群众。截至2018年,英德市常住人口签约率为51.32%,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77.29%,均达到国家目标完成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中医处方占比50.64%,中医诊疗人次占比47.6%。
按照“县强、乡活、村稳、上下联、信息通、模式新”的思路,英德市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转变管理和治理机制、统筹推进运行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基层运行活力,取得“三转变、三提升”的成效,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医疗人才流动从“流失”转向为“回流”,群众就医从“外流”转向“就地”,县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务人员收入逐年提升,社会满意度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年均收入达10.9万元,比医改前增加6.1万元;英德市医疗卫生工作群众满意度达91.5%,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作者单位:清远市卫生健康局体改科)
栏目:医改亮点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