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区花山镇卫生院医生为病人治疗 花都区卫生健康局 供图
近年来,广州市医改工作坚持“三医联动”,在落实国家和省部署的医改重点任务基础上,积极探索广州特色的改革路径,亮点突出,多次得到国家和省的表扬和推广。
2018年11月,“广州市着力打造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作为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发现的地方典型经验做法获通报表扬,成为全省5个受表扬典型之一。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数十家中央及各级媒体在广州召开深化医改典型经验专题发布会,“广州市着力打造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的医改经验及成效得到充分肯定和大力宣传。
花都“一元钱看病” 实现小病不出村
通过综合施策,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广州市拥有9个“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全省70%)、2个“全国百佳乡镇卫生院” 、19个全国“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9个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0个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区)、6个中英合作全科服务培训示范基地和4个省级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培训基地。
2018年6月7日,广东省在广州市花都区召开全省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推进现场会,花都区代表广州市在会上作专题报告,省卫生健康委提出在全省推广“花都模式”的基层卫生综合改革。11月3日全省医改电视电话会议上,花都区作基层综合改革经验发言。
花都区在村实施“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简称“一元钱看病”),大大减轻群众负担,实现小病不出村;在镇实行镇村一体化,人才区招镇管村用,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站的乡医实行统一招聘管理,实现中病不出镇;创建花都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打造辖区医疗中心,实现大病不出区。2017年区内就诊率达9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年平均工资从2010年的6.1万元增长到2017年的23.5万元。
增城区全区1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院长办院”改革,从财政补偿、人事分配、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实施全员聘用制,实行院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全面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水平,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到岗率由改革前的88%提升到2017年的96%,门急诊人次和出院人次分别增长43.5%、41.6%。该区做法多次得到国务院医改办和省医改办的高度肯定。
个性化服务 提升签约居民“感受度”
广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特色鲜明。创新实施医保基金购买签约服务;医保基金以增量方式进行支付;完善家庭医生收入分配机制;强化全科—专科联动协作以及拟将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家庭医生个性化包资助保障范围,其资助项目数量和资助额度全国领先。
在努力提高签约居民“感受度”方面效果明显。全市推出不同种类(内涵)个性化包288个,均给予一定价格优惠。试点开通家庭医生服务专线电话,试点开放一定比例专家号源给家庭医生团队,试点上线“空中药房”等业务,慢病用药可配送上门。将签约服务列为医改考核重点任务指标,市领导带头到一线实地暗访,督促基层改进工作。试点“健康e 站”自助检测;启动AI 智能眼科医生进社区;开发应用“海珠家医580”微信小程序。
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后,医改监测数据呈“两升三降”,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提高到33.49%,同比增长1.58%;2018年,公立医院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上升至27.87%;药占比降至33.23%,同比下降4.11个百分点;次均住院药费下降了620.42元,同比降低11.80%;三级医院诊疗量同比下降0.96%,二级医院诊疗量同比下降4.30%。参保人整体次均个人负担费用有所下降,表现为“六降”,包括职工参保人、居民参保人住院次均负担费用同比分别下降0.64%、3.47%;居民门特次均负担费用下降11.71%;居民门慢次均负担费用下降1.34%;职工参保人、居民参保人普通门诊次均负担费用分别下降2.92%、4.79%。改革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作者单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
栏目:医改亮点看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