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州市番禺区为提升全区医疗质量,着力推进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优化全区医疗资源布局,规范医疗救治流程,结合常见危急重症疾病特点,重点完善三大救治体系,有效提升各医院急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保障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优化全区医疗布局
根据规划,番禺区将由区中心医院、何贤纪念医院、区中医院牵头建立三个医疗集团,形成全区“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局面。目前,番禺区中心医院、何贤纪念医院、番禺区中医院三大医疗集团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与区属各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签订双向转诊协议。同时,积极推进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等专科联盟的建设。番禺区所有公立医院均加入医联体,全区逐步形成三级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
在着力推进番禺区内医疗资源整合的同时,番禺区不断引入省、市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在家门口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目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番禺区市桥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两院资源深度融合,让番禺群众就近可享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疗技术。而新造医院自从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设医联体以来,医院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周边群众就诊变得便利且有效,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三甲医院水平的医疗服务,实现了“预防在基层、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目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每周定期派驻骨科、普通外科、妇科、产科等13名常驻专家教授到新造医院坐诊,进一步提高新造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2018年,新造医院手术量比2017年增长了171.4%,门诊量和住院量也大幅度提升。
在胸痛中心建设上,去年6月,番禺区卫生健康局在全市率先发布胸痛救治地图,指导群众认识和应用胸痛救治地图保障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截至目前,全区已有3家医院通过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5家通过省级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2018年,全年通过胸痛救治网络救治胸痛患者359例,平均抢救时间缩短30分钟。
此外,为提高重症救治能力,区内成立了肿瘤专科、产儿科、胸痛中心、康复专科等4个专科联盟。同时,全面推进脑卒中救治网络建设,各脑卒中中心依托微信群提供24小时脑卒中诊疗服务,随时进行远程会诊及开放手术、溶栓绿色通道。120应急救护体系不断完善,独立设置120指挥中心,统筹调配全区17个急救站23辆救护车的院前急救工作。全区5000多名医护人员通过“三基三严”考核培训,院前急救能力得到有效保障。
番禺区着力提升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引入1.5亿元资金启动全民健康信息系统系列项目建设,开启以中心医院牵头推行的区域医疗云服务运营模式,实现“智慧医疗”里程碑式突破,为实现全区医疗数据信息共享夯实基础。此外,何贤纪念医院信息集成平台、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系统正式上线,实现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连续记录和诊疗服务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健康档案信息等互联互通,为接入区域卫生健康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去年9月,番禺区区域影像诊断中心正式成立,按照“基层医院拍片,上级医院诊断”工作思路,目前初步实现全区医疗机构之间远程诊断、检查诊断结果互认。
保障基层服务水平
近年来,番禺区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各类示范区的创建起了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卫生健康工作有机发展。
通过创建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番禺区慢性病防治站连续承担“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结核病社区综合防治研究项目。通过国家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番禺区将产科、儿科建设工作纳入2018年全区重点工作内容推进,全区重症孕产妇抢救成功率持续提高,户籍孕产妇死亡率连续5年达两纲标准,全区重大创伤死亡率不断下降。
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方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安排人员到部分综合医院驻点,设立慢病健康管理门诊,开展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工作,引导患者回社区就诊。南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云呼”平台,为优化全区慢性病管理工作积累有效经验。与此同时,番禺区统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用药品目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性病用药目录与大医院对接,优化药物配备,增加慢性病药物82种;推广智慧药房及“云药房”第三方药品配送信息系统,鼓励医院处方外配、信息共享,改造传统药品保障流程,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药事服务。
此外,番禺区创新全科医生培训“番禺模式”,率先在广州与香港联合医务集团有限公司开展“金牌”家庭医生培训项目,目前已有11名全科医生正在培训。同时,探索引进先进家庭医生服务体系,严格按港式标准在桥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工作室,由香港全科医生定期坐诊,为社区居民及居粤港人提供全面的港式家庭医生服务,获得群众的一致好评。番禺区第二轮金牌家庭培训及金牌护理培训项目也即将启动。此外,洛浦、钟村街和南村镇已分别建立港式全科医生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