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广州市白云区主要通过增强内生动力,解决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匮乏难题。自去年起,白云区通过引进省、市三甲医院牵头建设医疗集群等举措,不断充实和优化全区医疗资源布局,逐渐构建了白云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接下来,白云区将在城市地区构建“省市三级医院-区级公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级服务体系,在农村地区健全“驻镇医院-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三级梯次的紧密型医联体,初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的就医机制。
引进三甲医院牵头建设医疗集群
“2018年,白云区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强化分级诊疗,通过纵向分片区建设医疗联合体、横向整合资源打造专科联盟品牌,不断强化全区医院诊疗的功能和能力。”白云区卫生计生局负责人说。
去年2月,白云区政府与南方医院签约共建医疗联盟,委托南方医院管理太和人民医院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打响了“第一枪”。紧接着,推进白云区中医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争取成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白云分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白云区妇幼保健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签订了产儿科医联体协议;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牵头,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参与的西部片区医共体也正式组建并运转,还与省、市大医院共建医疗集团。
总的来说,白云区从服务空间上,将全区分为东、中、西3个片区,分别引进省、市三甲医院牵头建设医疗集群,不断充实和优化全区的医疗资源布局,逐渐构建白云区医疗服务体系新格局。据统计,目前该区已建立各种形式的医联体32个,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向中北部覆盖延伸。
与此同时,白云区还积极引进省市高水平医院的优势科室,与区属医疗机构共建特色专科联盟,从服务功能上整合专科资源,在急救、妇儿、康复等领域精准高效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如今,白云区7间试点单位全部通过胸痛中心认证,已搭建胸痛患者区域协同救治网络;积极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洽磋商,争取引进该院专家团队,筹建白云区脑卒中防治体系;推进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白云区基层医疗单位成立白云骨科联盟;引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与区属医院共建妇产儿专科联盟,组建“不孕不育自然助孕法”“PAC项目(流产后关怀)”特色联盟,共建儿童孤独症、自闭症诊治专科联盟,组建白云区药师联盟等。
增强区属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
当前,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加强内生动力,仍是该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快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的一个重要渠道。
白云区一直努力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逐步改善居民的就医体验,整合白云区妇幼保健院、白云区第一人民医院、白云区计划生育服务站资源,打造了三级妇女儿童医院;各医院也集中力量确定了21项重点建设专科,实现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包括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重症儿童救治中心、重症医学专科、职业病防治中心等。
在加快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调整上,该区持续增强区属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属医院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医疗卫生的基础建设,重点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医院,提升了医疗辐射能力。其中,白云区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太和分院成功升级为三级医院,白云区中医医院升级为三级中医医院。目前,区属公立医院中已有2家三级综合医院、1家三级中医医院和1家三级妇幼保健院。白云区还按照“一院一策”的发展策略,推进区属公立医院专科建设,并结合区属公立医院三甲医院创建工作,建设至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从“赤脚医生”到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医疗人才,从破旧低矮的老建筑到标准化、现代化医院,白云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正在不断完善。
截至目前,白云区已建成了4间镇卫生院、15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间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16间村卫生站,基本满足了居民群众步行15分钟到达医疗服务点的要求。全区15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间镇卫生院及3间驻镇区属医院,已与81万多名居民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协议。此外,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三级网络和卫生监督二级网络,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
去年,白云区加快推进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4家镇卫生院和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了中医综合服务区建设。该区还制定了《白云区紧密型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方案》,由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人和镇卫生院选派医务人员分别到双岗村卫生站、岗尾村卫生站常驻坐诊,探索以中心卫生站辐射服务周边群众模式,及时解决了该区双岗村卫生站等22个村卫生站因人员紧缺而难以推进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的情况。
白云区创新了“互联网+社区医疗”,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其中,新市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空中药房+诊间收费”项目通过信息化手段,真正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病、拿药;京溪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使用全国基层公共卫生管理实施路径管理系统,优化健康医疗服务流程,提升了居民参与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