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吃小龙虾得“哈夫病”、味精加热后有毒、某品牌咖啡致癌……一桩桩一件件的新闻“爆料”恐吓着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知。过去的2018年,各种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本报记者盘点2018年荒谬的几大谣言,还请各位读者在面对浩瀚的网络谣言不传谣,别盲信!
谣言1:食物相克说
谣言:市面上有许多“食物相克”的说法。比如,西红柿和螃蟹一起吃会在体内产生砒霜、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会得肾结石……
真相:在2018年的“3•15”晚会上,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对螃蟹跟西红柿一起吃会产生无机砷进行了实力辟谣。实验表明,实验产生的有毒的无机砷总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并且跟西红柿无任何关系,纯属谣言。
而关于网络上流传的中国营养协会的食物相克图谱,实际上民政部早已曝光中国营养协会是非法机构,正规的叫做“中国营养学会”。 范志红还进一步强调,实际上已经有机构针对各种“食物相克”进行了临床试验,“相克”之说其实并不存在。
谣言2:吃小龙虾得“哈夫病”
谣言:有文章称,小龙虾是“哈夫病”(一种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罪魁祸首,威胁生命安全。
真相: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世界各国均偶有发生。1924年欧洲第一次报道了这种疾病,1932年瑞典出现了类似病例,美国、巴西、日本等多个地区也都有过零散报道。在国内,南京曾经出现过一个案例,而自2010年7月至9月,当地共有23位患者被确诊为哈夫病。其共同特点是:第一,患者都食用了水产品,如淡水鲳鱼、三文鱼等;第二,患者都出现了明显的乏力和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第三,实验室检查显示,患者的肌酸激酶明显升高。但哈夫病产生的具体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患者一般是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明显的规律。除了吃小龙虾,吃海鱼、淡水鱼都出现过类似案例。
谣言3:味精加热后有毒
谣言:文章《这五样菜千万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谁!》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热传,其中称,温度只要超过100℃,味精就会发生变性,不但会失去鲜味,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危害人体健康。
真相: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表示,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在超过120℃时,容易转变成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无害,只是没有鲜味而已。味精加热到270℃时才会分解破坏,在一般食品的烹调温度条件下,味精的性能是稳定的,不用担心变质有毒的问题。
谣言4: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有剧毒
谣言:一则《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的帖子曾在网上流传,其中称食用这种添加了抗结剂(亚铁氰化钾)的食盐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造成危害。
真相:亚铁氰化钾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国产食盐中的亚铁氰化钾长期食用并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另外,据央视调查,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均允许使用亚铁氰化钾作为食盐抗结剂。
谣言5:酸碱体质说
谣言:国内有不少保健品打着“酸碱体质理论”的旗号,一些传闻称“酸性体质容易生病”、“碱性体质多生男孩”等等。
真相:曾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营养官员的葛可佑表示,人的体质没有酸性或碱性之区别,始终保持在PH7.4左右。实际上,不管你喝什么水或吃什么食物,都不能改变身体的酸碱平衡状态。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是平衡膳食的组成部分,都是合理营养必不可少的。
谣言6:某品牌咖啡致癌
谣言:2018年3月30日,各大外媒报道称,美国一家法院最终裁定,要求某品牌等咖啡公司在加州销售的咖啡必须贴上癌症警告标签。次日,国内一些自媒体以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发布了相关文章,直言“某品牌咖啡致癌”。
真相:“致癌”传闻中的丙烯酰胺是很多食物在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的,烘焙咖啡豆过程中产生的量相对较少。在美国膳食指南中,咖啡是健康饮食的一部分,另外,丙烯酰胺对人体致癌的“风险-剂量”关系还缺乏科学依据。
谣言7:洋葱能杀死感冒病毒
谣言:“洋葱能杀死感冒病毒”的网文广为流传。文章称,一个两头都切掉的洋葱能吸收病菌,预防流感,洋葱之所以会在次日清晨变黑,是因为吸收了病菌。
真相:专家称,切开的洋葱之所以变色并非吸收病毒,而是发生了“酶促褐变”反应。洋葱可以杀菌,是因为洋葱中含有有机硫化物。每天吃一些洋葱,对呼吸道、肠道里面的细菌的确会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对流感病毒没有抑制作用。
谣言8:大蒜炝锅致癌
谣言:2018年在某电视节目中,有嘉宾称大蒜炝锅会致癌,还拿着两种经大蒜炝锅后的菜去检验,结果显示内含致癌物质丙烯酰胺,引发公众担忧,迅速在社交网络上一传十、十传百。
真相:大蒜炝锅确实会产生丙烯酰胺,但该物质对人类来说是疑似致癌物,而且“产生致癌物”不能直接等同于“引发癌症”。许多致癌物都需要达到一定浓度,并且机体持续暴露(接触)才有可能引发癌症,况且炝锅时大蒜只是配料,一人份的菜中只有几克大蒜,能产生的丙烯酰胺实在有限。
谣言9:喝醋可以软化血管
谣言:网上时不时有自媒体发文宣称,醋很酸,可以泡软骨头、牙齿等,所以软化血管也不在话下。
真相:食醋是发酵食品,其主要成分是醋酸。而血管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管中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弹性降低。醋在消化过程中根本不会进入血管,过量喝醋反而会灼伤胃黏膜和食道。
谣言10:瓶装水会致癌
谣言:2018年上半年,网上出现一篇题为《喝一口,就会致癌!最新权威确认,BBC紧急曝光,国人尤其要当心……》的文章。其内容称,9成以上瓶装水有毒,11个品牌中93%的瓶装水含有塑胶残骸,喝瓶装水会致癌。
真相:这是典型的“恐吓型谣言”,其套路就是不讨论物质的实际含量以及该含量对健康的影响,只说“含有”,再把“长期大量摄入”时的后果拿出来吓人。其实,微塑料在地球上很普遍,饮用水中也确实有可能存在,但目前并没有发现可见性危害。
谣言11:葡萄上的白霜是农药残留
谣言:很久以来,一直有种说法:葡萄上的白霜是喷洒的农药残留,吃了会中毒。
真相:2018年“3•15”晚会现场,通过专业检测得出结果:葡萄上的白霜不是农药。这种白霜的主要成分是无毒无害的天然蜡质,还有少量的糖类等有机质。真正的农药残留是微量物质,很少能用肉眼看见。除了葡萄之外,冬瓜、李子和蓝莓等很多果蔬的表面的白霜,也是同样的物质。
(赵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