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记者微评:将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进行到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8-12/17/015592.html

等待处理…

敢为人先 务实进取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广东探索

本报记者 潘成均 孙为
2018年12月17日

记者微评:

将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进行到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越是环境复杂,我们越是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我省强基层、促医改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临的都是“动真格”搞改革以后出现的新问题和难啃的“硬骨头”,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创新信息化建设的眼光看待创新信息化建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广东探索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总结运用好全省上下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经验启示,是我们克难关、解难题的关键。我们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韧劲,不断激荡起建设健康中国、建设健康广东的澎湃动力,驱动“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号”巨轮驶向更加深阔的水域。

改革开放40年的艰苦创业,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一代代广东人的命运。不断铺展的时代长卷告诉我们,改革创新是通往美好生活的幸福之路。任何领域的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广东探索只有进行时!

我们要从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全面上线暨“信息便民攻坚行动”动员会这个新起点再出发,前行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新时代呼唤我们保持那么一股闯劲、干劲,继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风雨无阻向前进,将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广东探索进行到底!

(潘成均)

党的十八大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首次赴地方考察就选择了广东。他当时表示,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

今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十月的南粤大地,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时隔六年再赴广东, 希望广东认真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落实。

“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鼓励广东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家政服务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一件一件办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要下功夫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力度更大一些,措施更精准一些,久久为功”……

这些旗帜鲜明的话语再次宣示了改革开放的决心!

在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健康方面,广东的做法显然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从我省实际情况看,省委省政府正在逐步加大投入,解决历史欠账问题,推动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省级全民健康综合管理平台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思路、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了统一部署。

省卫生计生委高度重视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强应用、重创新,学习借鉴香港、澳门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经验,促进医疗健康服务实现从线下到线上、从现场到远程、从传统到智慧的转变,为完善卫生与健康服务决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7年我省投入500亿元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我们基于病案首页数据,精准测算、精准发力,确定重点建设项目,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举例说明了信息化建设对于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意义。

▲图为省卫生健康委主任段宇飞(前右二)在肇庆市调研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工作     叶剑如  摄影

顶层设计绘蓝图 打好基础增后劲

“得风气之先,广东省医疗卫生信息化起步较早,一些领域曾经走在全国前列。”段宇飞引以为豪的同时坦言,“受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化和系统建设自主性的影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和多头管理、多头采集数据、多系统并立现象比较严重,致使健康医疗数据来源分散多样,互联互通任务重、成本高,信息化效能未得到充分展现。”

“2013年根据国家总体要求,结合广东实际,我们加强顶层设计,明确了广东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即建设‘一网两平台三数据库’,实现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段宇飞表示。

“一网”是指建设一张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专网,为全省互联互通奠定网络基础;“两平台”是指建设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联结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监管、计划生育、公众服务等七大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信息互联互通的枢纽;“三数据库”是指建设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整合居民健康医疗信息,开展大数据应用,支撑业务监管、临床科研、面向公众的健康医疗服务。

近几年,我省加大对基层的投入,在强基层、补短板上发力。用段宇飞的话来说,就是“五个抓”——抓基层、抓联通、抓平台、抓数据和抓整合。

数据显示,在抓基层方面,2016年投入3.7亿元,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为全省1967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置硬件、统一建设数据中心、统一开发业务应用软件,2017年12月系统全面上线,基层信息水平显著提升。

在抓联通方面,采取自下而上、逐级联通的方法,整合利用电子政务外网、专线网络、互联网等网络资源,首先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专网,再逐步扩大医院接入范围。2017年底,我省实现了3112家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业务协同,2018年拟将全部二级以上医院接入专网。

在抓平台方面,全省21个地级市中,有6个市已经建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2017年投入1.84亿元,启动了省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上联国家健康信息平台,下接地市级平台,采取数据采集与平台建设同步推进,省级平台与15个地级市虚拟平台一体建设的思路,预计2019年将投入使用。

在抓数据方面,重点抓三大数据库建设。建成了覆盖1.17亿人口的全员人口数据库,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汇聚了7033万人口的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库集中了3131万份标准化电子病历。

在抓整合方面,2017年投入3.22亿元,建设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一期工程建设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平台,实现20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与56家经济欠发达地区县人民医院的信息联结,提供远程会诊、远程诊断、远程病理检查、远程手术指导、远程教育等服务。二期工程将以县级人民医院为枢纽,向下辐射100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层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下一步,将接入符合条件的县级以上医院,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并发展省际、国家远程医疗服务。在信息系统整合方面,按照功能归并、去弱留强、改造提升的原则,先期探索将人口、妇幼保健、死因监测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大幅提高业务协同水平和数据质量,并逐步推广到其它业务条线。在数据整合方面,基于人口的基本信息,分步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数据的整合,目前已经初步实现1.17亿人口的基本信息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同步动态更新。

通过“五个抓”措施,开创了新时代我省卫生健康信息化的新篇章,初步实现各级各类医院卫生机构网络全联通,一次性解决省、市两级平台建设和数据统一采集问题,初步形成了广东省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基本具备了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条件,支撑医疗与公共卫生的业务协同。

▲图为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陈义平(右三)到惠东县人民医院调研远程医疗工作   粤卫信  供图

深化应用促服务 创新应用谋发展

近年来,我省深化全民健康信息化工作应用,在改善医疗服务、优化政务服务、完善监管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创建智慧医院、拓展新兴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医疗服务。全省各级医院普遍开展了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二级以上医院有90%建设了门急诊划价系统,80%建设了出入转院管理系统,85%建设了门急诊药房管理系统,75%建设了住院护士工作站,59%建设了放射信息系统,48%建设了电子病历系统,47%建设了医学影像系统。这些系统的大范围使用,极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全省三级医院100%开展预约诊疗工作,平均预约率51%。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通过市级健康信息平台为居民提供预约诊疗服务,18个地市居民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个人电子健康档案。2017年全省医院第三方群众满意度测评,三级医院为83.41分,县级医院为83.34分,较2016年分别提升了3.26和2.26分。

优化政务服务。2014年6月正式启用网上办事大厅,打造7×24小时办公的政务服务窗口,22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面实行网上申请、网上受理和网上办结,在省内各部门率先实现“一门式”“一网式”全程网上办事,所有事项群众均零跑动。共受理了21108项次,审批平均总用时5个工作日,比行政许可的法定时间缩短15个工作日。2016年底广东生育服务全流程网上办事平台、微信公众号相继上线,截至2018年4月共办理生育服务登记等服务236.5万件次,网上办事量占比达到76%。让信息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成为现实。

完善监管服务。全省建有联通省市县区村各级的垂直业务信息系统26个,覆盖了疫情疾病监测、食品安全、应急医学救援、业务监管等领域。2012年起启用了计划免疫管理系统,通过全省2450个接种门诊直接管理1644万儿童的疫苗接种信息,解决了流动儿童、本地儿童异地接种,提高接种服务质量和效率。急性传染病监测网络,覆盖2000多个监测哨点,对17种急性法定传染病监测,从诊断到报告的时间由2003年之前的4.9天缩短到现在的5小时。病媒生物监测密度管理系统建设监测点数量超3000个,实现病媒生物监测实时预警预报,为防治蚊媒传染病流行提供了决策支持。艾滋病智能统计分析系统收集全省HIV/AIDS病例报告、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数据,及时掌握艾滋病监测信息的变化和趋势等,为艾滋病防控提供重要科学依据。2014年建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覆盖到县(区),并逐步延伸到农村称钒踩嗫胤⒒恿酥匾饔茫愣∈称钒踩问莆榷ê米於ɑ �

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2014年10月省第二人民医院在全国率先建设网络医院,建成网下接诊点13987家,通过互联网开展医疗,服务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和术后康复患者,使基层、使边远地区的群众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目前活跃接诊点5500家,日均诊疗量从500人次增长到2017年日均诊疗27000~33000人次,三年来,共在线网络接诊人次达到550万人次,开具处方530万张。全省已经建成各类网络医院7家,网络医院拥有数量居全国前列。

创建智慧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省第二人民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等一大批医院,充分运用新兴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医院。通过整合医院内部各信息系统,线上与线下服务结合,将能上网的服务全部上网,不能上网的重组优化业务流程,服务效率、医院管理水平显著改善,医院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成为继北京儿童医院后国内第二家非急诊全面预约的医院,预约率达到93.3%,挂号诊疗流程减少了50%,人均看病排队时间缩短了50分钟。2017年确定了首批9家智慧医院建设试点单位,探索智慧医院建设路径。

拓展新兴技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新兴数字化工具、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医疗卫生深度融合,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广东省人民医院、珠江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用3D打印技术支持心脏外科、肝胆外科、骨科手术取得实质性成果。人工智能医生、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等面向基层开展应用。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成效,也推动了可穿戴等健康医疗监测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医学装备的发展。

深挖数据强基层 加强合作谋共赢

对于我省全民健康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未来,段宇飞表示,将围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政策法规标准滞后、资源统筹整合利用不足、创新潜能尚待释放、安全体系相对薄弱等重点难点问题,重点做好加快建设广东健康云、促进医疗健康大数据转化应用、大力建设智慧医院、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合作等工作。

加快建设广东健康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广东健康云。2020年前,全面完成“一网两平台三数据库”建设,建成覆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专网,省市两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全覆盖,公立医院全部接入,逐步扩大民营医疗卫生机构接入范围,实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健康医疗信息及时汇聚、互认共享。建成完善的全员人口、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整合和管理居民健康医疗信息,实现居民个人健康医疗信息的一人一档、连续记录、动态更新、共享共用。

促进医疗健康大数据转化应用。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在行业治理、临床科研、公共卫生、中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一是推动数据转化。加快数据资源汇聚、清洗、整合,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转化。二是推动服务转化。以管理、医生、患者等用户体验为中心,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作在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医疗服务、优化服务流程、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上的引领和驱动作用。三是推动产业转化。建立省级医疗健康大数据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研究广东地区重大疾病、多发病发病规律、明确治疗措施、控制治疗费用,提高治疗质量,降低患者医疗负担。联动医教研产健康信息服务链条,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医药产品研发、健康服务新业态培育,带动医学科研和健康产业发展。四是推动政策转化。支撑和发展循数管理,积极开展前瞻性预测、验证性评估评价,引导政策制定和优化,形成科学决策推动力,促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大力建设智慧医院。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健康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在前期9家试点医院的基础上,将智慧医院建设范围扩大到全部118家三级甲等医院,并逐步扩大到二级医院,提高诊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推广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数字化工具,大力发展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健康咨询、预约诊疗、诊间结算、移动支付和检查检验结果查询、随访跟踪等,再造服务流程,优化医疗服务。运用大数据等技术优化医院管理流程,提升医院管理水平。发展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信息服务,实现对居民的个性化健康评价,支持居民健康医疗信息自主查询、居民健康自我管理。

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合作。充分发挥广东数据资源丰富、港澳地区研究力量强大等优势,开展务实合作,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卫生信息标准互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康医疗信息共享、健康医疗大数据科研等方面合作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措施,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发展面向湾区居民的远程医疗服务,使湾区居民享受优质高效健康医疗服务。推进湾区居民健康医疗信息的联通,方便湾区居民异地就医。

链接:

远程医疗平台简介

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项目2017年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当年12月完成“远程医疗省级管理平台及网络建设项目”及监理项目招标采购工作。

2018年,全面开展远程医疗省级管理平台及网络建设工作,开发远程医疗平台软件,建设远程医疗业务网、网络汇聚中心和数据中心;编制和印发远程医疗标准规范,实现与各建设单位系统互联互通;开展远程医疗试点建设,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督导省、县两级远程医疗建设单位建设,加快远程医疗在全省范围建设;开展远程医疗运维,积极宣传大力推广。远程医疗平台已于9月30日首批上线,目前已基本完成平台软件、网络及76家远程医疗中心(点)建设,计划于12月初组织初步验收。同时开展2018年镇村远程医疗项目招标采购及建设工作,于12月13日开标。

截至目前,印发了《广东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省级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指南》《县级远程医疗中心建设指南》《广东省远程医疗省级管理平台功能规范(试行)》《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接口规范(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完成远程医疗数据中心和云平台建设部署;完成1个省级网络汇聚中心、21个市级网络汇聚中心建设;完成省—市—县三级远程医疗网络建设;完成远程医疗平台13个子系统开发;完成20个省级远程医疗中心建设、56个县级远程医疗中心建设。

“五个一”是什么?

“五个一”是指一码通用、一网通办、一键诊疗、一站会诊、一体服务,是卫生健康信息惠民便民工程的主要任务。

光荣榜:

健康信息化走在前列

2018年6月5日,我省签发了首张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这是国内在全省范围内签发应用的第一张出生医学证明电子证照。

2016年10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通过美国医疗卫生信息与管理系统协会电子病历应用成熟度模型(HIMSS EMRAM)7级认证,成为全国首家同时通过HIMSS EMRAM 门诊和住院双7级认证的医院,医院信息化建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15年6月,广东省中医院联合康美药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共同探索推出了全国首家“智慧药房”。选择智慧药房服务,患者在该院完成就诊后,医生的处方信息就会通过系统发送到智慧药房,智慧药房将专业完成药品的审方、调剂、煎煮、个性化定制以及物流配送服务,患者只需在家坐等药物配送上门。这项服务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就医取药不超半小时”的优质体验。

2014年,广州市积极参与国家卫生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工作,并于2015年5月通过了“国家人口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测评四级乙等”水平,成为全国通过该项测试的唯一一个特大型城市。

2014年10月25日,原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正式发文批准由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成立广东省网络医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政府部门批准的网络医院。

2012年,广州市率先在全国建立“特大型城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至2017年7月,平台已联通全市11个区、7家省部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中西结合医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部市属医院、公卫机构及36家区属医院,14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共255家机构,横向与市工信、公安、人社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建立了超过1550万份规范化实名电子健康档案。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