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钢
2008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他临危受命,第一时间奔赴灾区;2014年,非洲出现埃博拉病毒,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主动报名参加援非抗击埃博拉工作;2016年,青藏高原,他和广州援藏队伍不惧道路艰险和高原反应,在西藏开展包虫病专项调查等工作。
他是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部部长、博士、主任医师李铁钢。参加工作以来,他就一直奋战在广州市公共卫生防病基层第一线。急人民所急,哪里有疫情,他就奔去哪里。
不惧传染病,他深入病房获取标本
在李铁钢看来,既然选择了疾控工作,就是选择了“不后退”。面对传染疫情,他总是冲在第一线。
2006 年,广州报告首例人感染 H5N1 病例。这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传播力强,病死率高达 65%,传播途径尚未明确。要找到突破的关键,需要标本化验,但是进入患者病房调查,存在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李铁钢没有过多犹豫,做好防护措施后,他到病房近距离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从病人身上抽取了肺组织穿刺物。
由于病例很快死亡,李铁钢通过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及采集到的那份可贵的标本,让广州疾控部门及时查找到了致病真凶。于是,迅速开展了多项针对性防控措施,确保了与病例接触人员未发生继发感染,保障了广大人民生命健康。
2008 年,四川发生特大地震,李铁钢第一时间奔赴灾区。结合自己多年的防疫工作实践,他与队友们很快建立起了疾病监测系统,开展了饮用水安全调查,推行了多项健康干预工作,确保了灾区疫情平稳。
他们因地制宜拟定的《灾区传染病防治工作手册》成为当地开展传染病最为实用的参考手册。李铁钢和他团队后期针对抗震救灾现场的灾后防疫救援经验,也被编辑成册保存了下来,成为以后应对此类事件的珍贵参考资料。
在非洲,他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
2014年,西非多国暴发埃博拉疫情。当时西非地区有2万多人被感染,死亡率一度超过了60%。在其他国家纷纷撤离医疗人员的情况下,中国展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卫生援外行动。李铁钢就是其中的一名公卫医师,他主动报名参加援非抗击埃博拉工作。在国家队500余人的候选人中,李铁钢凭借过硬的技术本领脱颖而出,成为广州市唯一代表,奔赴非洲。
李铁钢每天几乎只休息 4 个小时,将非洲现场的工作经验及时向祖国后方进行传达。他和队友们的工作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WHO 官员专门接见并对中国的救援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加纳国家电视台国际新闻频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2016 年,李铁钢带领广州的援藏队伍前往西藏开展包虫病专项调查等工作。下乡的道路非常艰险,一边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泥石流悬崖,一边是奔腾的江水,塌方和泥石流就在眼皮底下发生。队伍经常由于道路危险被迫住在村落里,但在困难面前,李铁钢带领队员迎难而上,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现场调查工作。国家督导组现场检查后给予高度评价:“广州的队伍人员技术力量雄厚,调查现场组织有序,流行病学调查质量高,人员筛查工作颇具亮点。”
近年来,李铁钢针对目前我国公共卫生健康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专项调查和现场实践,攻克了多项科学难题,取得了诸多成果,部分已达国际领先水平。他和研究团队们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甲型H1N1流感感染后的血清抗体动力学特征;揭示了不同亚型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流行规律;率先建立了新型流感病毒监测与预警系统,科学预测了流感大流行后人群中毒株变迁趋势,后被实践证明,他们的预测完全正确。
李铁钢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52篇,其中SCI文章23篇。获得广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以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完成著作5部。现为广州市医学重点人才、广东热带医学会理事,广州市医师协会青年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获得全国抗击非洲埃博拉银质奖章、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广州市第五届医师奖等多项荣誉。
在疾控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李铁钢从不惧怕与病魔“直接交手”。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疾控人共同的诺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栏目:寻找“广东好医生”活动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