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0月10日,省卫生计生委、省中医药局印发《广东省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用3年时间进一步巩固改善医疗服务的有效举措,应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医疗服务新需求,形成诊疗更加安全、就诊更加便利、沟通更加有效、体验更加舒适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多学科联合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据悉,《实施方案》涉及全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首先从三级医院和医联体开始。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将形成制度化
《实施方案》要求,将固化预约诊疗制度、远程医疗制度、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制度,做好继续优化预约诊疗工作、医联体实现远程医疗全覆盖、进一步推动临床路径工作、继续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推动建立医务社工岗位等五项工作。
广东省三级医院要进一步扩大预约诊疗的比例,到2020年,三级医院非急诊预约诊疗率达到90%以上,并分时段合理设置门诊号源,到2020年底100%的三级医院预约挂号时段精确到1小时以内。医联体牵头医院建立远程医疗中心或借助省级远程医疗平台,向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提供远程预约、会诊、影像(超声、心电)诊断、病理诊断、双向转诊、监护、查房、培训、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等服务,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拓展远程服务项目和范围。同时,继续落实同级医疗机构之间、医疗机构与第三方机构之间的检查检验互认工作,实现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继续加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的质量控制工作,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在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到2020年底,全省至少90%的三级医院设立医务社工岗位,30%的三级医院设立医务社工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
十大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将落地生根
《实施方案》提出,各地和各医疗机构要充分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在10方面创新医疗服务,促进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保障医疗安全。
10方面创新包括:以病人为中心,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以医联体为载体,提供连续医疗服务;以日间服务为切入点,推进实现急慢分治;以“互联网+”为手段,建设智慧医院;以“一卡通”为目标,实现就诊信息互联互通;以社会新需求为导向,延伸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以签约服务为依托,拓展药学服务新领域;以人文服务为媒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以“厕所革命”为突破,全面提升医患满意度。
《实施方案》指出,医疗机构应以肿瘤多学科诊疗工作为试点,针对肿瘤、老年病疑难复杂疾病、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等,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到2018年底,“登峰计划”重点建设医院全面开展多学科诊疗门诊和住院服务;2020年底,100%的三级综合医院提供多学科诊疗门诊和住院服务。在2020年底,地级市应以县(市,区)为单位,在相应区域内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广东各医疗机构将不断加强急诊力量,确保急诊科固定在岗医师和护士占比均不低于在岗医师和护士的75%。三级医院应参照国家日间手术病种库稳步开展日间手术,到2020年,三级医院100%开展日间手术,日间手术量占全院手术量的比例不低于5%。医疗机构要推动诊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医学设备深度融合,推动应用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智能化医学设备,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移动支付、床旁结算、就诊排队提醒、结果查询、健康管理等便捷服务。
《实施方案》要求,各地级市要加快建设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患者使用统一的就诊卡可实现在区域内任一医疗机构挂号、就诊、结算、查询等功能。到2020年底,实现地级市辖区内80%以上的公立医院就诊“一卡通”。三级医院和医联体牵头医院在2020年底前应普遍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下沉工作,通过建立护理联合团队、传帮带等方式,将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延伸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以上医院实现药学服务全覆盖,临床药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门诊和住院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合理用药指导。三级医院应开展心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相关临床科室与精神科、心理科的协作,为患者同时提供诊疗服务和心理指导。全面推行医疗责任保险,到2018年底,医疗责任保险覆盖全省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
(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