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讯 近年来,珠海市高新区立足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和服务健康珠海建设的大局,统筹谋划,改革创新,以健全“三级网络”、加强“三个建设”、开展“三大行动”的“三个三”工作为抓手,开创中医药发展新局面,初步实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中医优势得发挥”。
健全“三级网络”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
近年来,高新区将区人民医院培育成中医药龙头,打造区级中医药服务强院。2015年,珠海高新区人民医院与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开展战略合作,借助省级医院的技术、人才和品牌资源,搭建远程会诊网络平台。通过省级专家在线对区级医生提供病理诊断等远程诊断意见,带动提升高新区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高新区着力完善了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镇级中医药服务平台。该区2家镇级医疗机构均建设国医馆,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煎药室,并按标准配齐了中医诊疗设备,实行“一站式”接诊方式,开展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穴位埋线、中药熏蒸和沐足等20余种中医适宜技术,配备中草药近300种。
此外,高新区还在16个社区开设了中医诊室,按标准完善了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配备,增配中医体质辨识系统,配备中成药均在30种以上。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在基层得到了充分应用,有效助推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进一步落实。
加强“三个建设” 筑牢中医发展支撑点
珠海高新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中医人才梯队,重点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在有限的人员招聘名额中拿出一定的比例专门招录中医药人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坚持实行“师带徒”式学术传承,引进姬长锁、丁萍等省、市专家,并充分发挥贾毅等名老中医的传承作用,为他们选配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助手;坚持开展适宜技术培训,使基层中医人员能够逐步熟练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火罐、敷贴、刮痧、熏洗、耳压等中医药方法辨证治疗基层常见病、多发病。
高新区还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化中医诊疗服务内涵。该区在珠海市“一卡通”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投入近百万元资金新建了“高新区健康网”,实现居民健康档案与全市各医疗机构就诊信息等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中医药信息惠民的新途径。创新开设“社区580移动家庭医生平台”,让安装了“社区580”手机APP软件的居民能享受手机问诊、预约就诊、家庭医生跟踪管理、签约与预约服务,以及中医药文化健康教育和服务信息推送等集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服务为一体化的医疗服务。通过开通微信公众号以及打造健康体验小屋,让群众更方便、精准地获得专业中医药健康指导。
高新区加强中医药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已打造了具有中医药特色“老龄健康馆”“养生园”和“康星园”,这些阵地集中医药文化展示、体验、传播于一身,设有标注品名、功效等二维码扫描说明的岭南特色中草药植物标本,还有按摩和学习八段锦、五禽戏等体验项目,受到群众的喜爱。下一阶段,高新区将实施“百草园”工程、创建中医药种植观光基地,打造传承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特色的窗口。
开展“三大行动” 掀起全民中医热潮
高新区开展“中医药+特色康复”行动,助力患者重回健康。在完善的“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除了建立医院和社区双向转诊机制、设立康复理疗科之外,还依托辖区健康俱乐部、病友之家等平台开办健康教育课堂、训练指导、医护答疑、中医传统运动等活动,为群众开展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高新区于每年七月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月”大型公益性中医药文化科普活动,通过集中邀请专家开展免费义诊,讲授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等中医传统运动,推广拉筋正骨、小儿推拿、刮痧放血、拔罐、针刺等中医适宜技术的形式,让群众零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激发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该区组建中医药义诊专家队伍、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和中医养生传统功法带教队伍等,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的“四进”行动,打造全方位、全周期中医药宣教服务。其中,在社区开展健康义诊、健康巡回讲座等活动;在企业开展八段锦、太极拳工间操等活动;在学校开展戥秤称药体验等活动,初步建立中医药文化科普长效机制。
据统计,高新区每年开展中医药免费义诊活动80余场次,中医药文化科普讲座130余场次,中医适宜技术推广活动20余场次,派发中医药宣传资料4万余份。下一步,高新区将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办中医药文化公开课,进行中医非药物治疗体验、中药材辨识、中医药保健功法练习等,不断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引导力,扩大影响面,促进全社会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文化氛围。
(陈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