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研究表明,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有癌变的风险,且长期无症状或微弱的症状,一旦发现已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后果严重,所以,病毒性肝炎早检查、早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注射疫苗是预防肝炎最有效的方式。此外,还应该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肝炎具有传染性,甲肝、丙肝可治愈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一般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共六种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在这六种肝炎中,乙肝患者人数最多。“广东也是如此,乙肝感染率约为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4个百分点,但近几年来呈下降趋势。”高志良说。
六种病毒性肝炎都具有传染性,亦都有潜伏期,乙肝的潜伏期最长,为6个月左右。甲型、戊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主要经血液、体液、性行为等途径传播。
在皮肤、粘膜没有破损的情况下,乙肝病毒并不通过以下渠道传播:共用餐具、母乳喂养、拥抱、接吻、握手、咳嗽、喷嚏、公共游泳等。
各型肝炎有类似的症状,比如乏力、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等。目前多个丙肝直接抗病毒药物获批国内上市,丙肝已经能被完全治愈。此外,甲肝及早发现规范治疗也可治愈。
肝炎有癌变倾向,早发现很重要
这六种病毒性肝炎中,乙肝和丙肝有癌变的风险,从肝炎到肝癌的演变过程,就是典型的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这个过程比较缓慢,大概需要10~20年时间,40~50岁是肝癌的高发期。得过乙肝的人群相对于未得过的人群来说,癌变风险高出500倍。
高志良介绍,感染乙肝和丙肝病毒后,可能长期没有症状或出现微弱的症状。尤其是丙肝,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发展成为肝癌的时间会更短,甚至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才知道自己患有丙肝,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所以,肝炎的预防、早期检测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不少肝炎患者可以被临床治愈,即表面抗原清除,但是患者本身所携带的病毒却很难被彻底清除。一旦被病毒反复刺激,依然可能演变成肝硬化,甚至肝癌。所以,肝炎的治疗是一个长期攻坚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避免患者因过于乐观、随意停药造成病情加重等风险。
预防肝炎,疫苗最有效
注射疫苗是预防肝炎最有效的方式,目前甲肝、乙肝、戊肝都有疫苗可以预防,其中乙肝疫苗已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疫苗的接种对象是新生儿和未获抗体的肝炎病毒感染者。新生儿标准注射规程应遵循“016”原则,即:出生时打第1针,1个月后打第2针,6个月后再打第3针。
高志良提醒,以乙肝为例,注射疫苗后,需要检查是否产生乙肝表面抗体以确定接种有无效果。极个别人群在全程接种后,乙肝表面抗原依然为阴性,建议换其他品牌疫苗按照程序重新接种。如接种两次后仍无法获得抗体,即表示该人群本身对乙肝免疫不敏感,亦无须再接种乙肝疫苗。对于这类人群,虽然不能说肯定会感染乙肝病毒,但与无抗体者相比,显然保险系数大大增高。对于有表面抗体者,尤其是婴幼儿,应当1~2年检查一次,如果抗体滴度不够,则需要加强注射。
对于成年人来说,乙肝疫苗的保护时间因人而异,一般≥12年。建议每两年做一次乙肝两对半的检测,一旦发现表面抗体转为阴性或者滴度低于10,需要补种乙肝疫苗。
孕妇患乙肝后,病毒可通过胎盘(胎盘有损伤时)传播给胎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妇经产道分娩时,将病毒传播给下一代的概率为9%。在分娩过程中,婴儿吞入大量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水、羊水及阴道分泌物等,或婴儿皮肤黏膜损伤后被乙肝病毒污染,均可导致感染。“患有乙肝的女性如果怀孕,在孕期27~28周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在孩子出生后立即注射乙肝疫苗,同时注射抗乙肝免疫球蛋白,这样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率。” 高志良说。
定期体检,重视日常护理
既然肝炎的早预防、早治疗很关键,那么定期体检尤其是定期检查肝功能各项指标就显得更为重要。
对于乙肝、丙肝的预防,还应远离各种可能受血液污染的器具,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穿耳洞、刺青以及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等。对于甲肝、戊肝的预防,应注意饮食卫生。
对于已经患有肝炎的人群,日常护理对于疾病的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保持乐观心态,心情舒畅。其次,劳逸要适度。急性期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慢性期病人以劳逸结合为好,如肝功能损害较轻的患者,做点轻微工作或散散步都可以。肝炎病毒携带者没有任何病状,也可以照常工作。
此外,饮食要节制。肝炎患者忌烟酒,不宜过多食用糖,过多的葡萄糖使血液中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增多,进而诱发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另一方面,患者多卧床休养,活动较少,补糖过量,可致脂肪肝形成;此外,还会发生厌食,不利于营养素吸收。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不宜高蛋白饮食,可致血氨过高,从而加重肝昏迷症状;更不宜高铜饮食,少吃海蜇、乌贼、虾、螺类等含铜多的食品。
最后,要规范服用药物。肝炎患者在服用任何药物或民间偏方前,要先咨询专业的医生。
(记者 曹思扬 莫晓冰 张金清 通讯员 甄晓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