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广州讯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廖卫平教授团队关于基因的致病潜力的研究成果,在医学遗传学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8-07/16/015031.html

等待处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团队

提出基因致病潜力评估指南

2018年07月16日

广州讯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廖卫平教授团队关于基因的致病潜力的研究成果,在医学遗传学权威学术杂志《Genetics in Medicine》上发表。该研究以癫痫性脑病为例,总结了癫痫性脑病相关基因的致病性的评估方法和标准,提出了基因致病潜力的评估指南。据悉,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的基因致病潜力的评估方法和指南,其将为医生判断基因致病性提供便捷的评估工具,并为临床个体化精准医疗、遗传咨询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据介绍,廖卫平团队首次提出了“基因致病潜力”这一概念。考虑基因本身没有致病性,其所编码的蛋白质是人体正常功能的基础。只有当基因发生突变,基因功能异常使得蛋白质的功能受损甚至缺失时,才有可能致病。因此,基因的“致病潜力”是评价所谓“基因致病性”的基本出发点。同时,廖卫平团队还认为基因的致病性还跟基因突变导致的功能改变类型有关。基因突变可以产生不同的功能变化,有的改变(功能型)是不致病的。

由此,廖卫平提出了一个新的术语——致病功能型(Funotype),并提出具有明确的基因型-功能性-临床表型相关性是基因致病性评估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俗地理解,即基因突变可以产生特定的功能型,而相应特定的功能型可以导致临床特定的疾病类型。例如,I型钠通道基因SCN1A发生突变后,可能导致钠通道功能丧失,在临床上通常就会表现为一种难治的重症癫痫,但如果这一基因发生的突变是功能增加型的话,导致的则是一种轻型癫痫。再比如,功能增加型的SCN8A基因突变是致病的,而功能丧失型的SCN8A突变可能就不致病。

此外,该研究团队还发现,现有报道的基因不一定都是真正致病的。该研究总结了74个目前报道的癫痫性脑病基因,其中具有明确致病性的只有24个,27个为可能致病,另外23个则可能不致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栏目:医疗资讯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