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 广东省县级人民医院眼科能力建设项目又有新动作。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启动人工智能(AI)诊断系统下基层项目,预计两年内覆盖全省65家县级人民医院。据介绍,该项目是广东省县级人民医院眼科能力建设项目中的其中一环,将着力解决基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眼科医生缺乏及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运行效率。
健全完善全省三级防盲网络
2016年6月27日,广东省县级人民医院眼科能力建设项目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正式启动,主要目的是推动县级人民医院眼科标准化建设,加快提升眼科疾病诊疗能力,健全完善全省三级防盲网络。
两年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牵头省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等省内10家具有眼科专科优势的三甲医院,进行眼科学科带头人培训工作,为基层医院眼科发展输入强力师资。至今已完成培训38人。
与此同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成立项目组,组织县级医院医生到该中心集中培训。至2017年底,项目组组织顶尖眼科专家团队授课及临床带教,已对65家县级医院选送的专业骨干举行了10期眼科规范化培训,共培训300余人次。项目组专家还在河源光明眼科医院、阳江市人民医院、新丰县人民医院、梅州市黄塘医院、肇庆高要区人民医院等医院举行下基层学术直通车及驻点培训,共培训县、乡镇各级眼科医生200余人。
项目还筛选具有较好眼科诊疗能力的单位作为区域培训中心,并通过培训中心对辐射范围内的基层医生展开培训。目前,中山眼科中心—区域眼科中心—基层眼科机构“的三级网络已初步形成。
2016年9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建立了中山眼科中心疑难眼病转诊会诊中心,提供远程院际在线会诊、院际双向转诊等多项服务,免费向各培训医院开放,通过该系统形成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目前,项目中已有21家医院实现眼科独立建科设置,超90%的医院已实现信息化运作,11家医院实现小切口白内障手术转为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尽管眼科从业人员较前下降2.8%,但65家医院的眼科总体门诊量和手术量较上一年分别增加13.2%、6.0%。通过项目的培训和实施,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能够在县区域内得到规范化诊治,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进一步得到提升。
此次AI诊断系统下基层项目将承担诊断任务,AI诊断系统将面向全省65家县级医院免费开放。
AI诊断系统可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
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基层医院承担着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但目前基层医疗资源仍分布不均、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据介绍,基层医生通过将影像结果输入AI诊断系统,可获得AI诊断系统分析判断后给出的诊断结果,同时,AI诊断系统会将这份诊断结果远程传输至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专家阅片组手里,让他们把关,实现双保险。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AI诊断系统可快速筛查分诊疾病,提高工作效率,使医生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在诊疗过程中,可对医生行为进行监督并提醒,减少误诊率和漏诊率;利用 AI诊断系统对医生诊疗行为进行辅助规范,可减低学习成本,缩短培养周期,提升医生专业素养。
据悉,AI诊断系统可向参与的医疗机构开放云数据共享接入口,并将相关影像资料上传至“眼科云”系统,形成覆盖各级医疗机构的远程人工智能诊断体系。
(邰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