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几内亚医疗条件落后,在巴塔地区只有两所较大型医院,一所是私立的拉巴斯(LAPAZ)医院,属贵族医院,设备较全,收费昂贵;另一所则是我们所在的结核病区和艾滋病区占多数的巴塔地区总医院,属综合性公立医院,收费较低,病人多为平民百姓。旁边是赤几卫生学校和中国政府援建的抗疟中心,救护车也是中国捐献的。医院每个科室都有一幢白色二层小楼并有廊式通道相连,盖着清一色的白色铁皮瓦,环境幽美但内部设施简陋,经常停电停水,甚至还要排班科室人员去别处挑水。
药剂科主任Emeterio先生约五十多岁,面容随和,体形稍胖,走路一瘸一拐的,有时还会用拐杖,后来才知道是因遭遇车祸致右股骨骨折,术后膝盖酸痛三月有余。我遂推荐他尝试中医疗法。经拍X光片并会诊后,医疗队中医师给予手法按摩,局部封闭,针灸和艾灸疗法,一周后病情明显好转,右膝疼痛肿胀消失,活动自如。他至今未再用过拐杖,连竖大拇指夸赞中国医生的神奇疗法。治疗过程中还吸引当地医生和古巴医生前来观摩“艾灸”的神奇,不时还有黑人医生和古巴医生向我咨询中国药品的使用方法。
巴塔医院药房有很多药是由中国政府捐献的,如抗疟药和各种抗生素,这些药物在当地病患治疗中均有神奇疗效。
巴塔医院实行医药分家制度,病人住院费用为500CFA(约人民币5.5元),床单被子自带,其他所需一切则由医生给处方,病人自行购买。医生处方多用西班牙文、英文和拉丁文书写,药品种类较单一,多用小白纸条书写,甚至病历也用普通小笔记本“涂鸦”,没有统一的规范格式。
药房不大品种倒不少,摆放有点凌乱,这里习惯把同一药名多种剂型摆在一起,甚至医用耗材也混杂其中,没有明显标识,发错药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就曾亲眼见到两例因乡下小诊所误用庆大霉素而导致耳聋的患儿,真令人痛心。于是我在医疗队驻地药房找来一些常用药的西语说明书,对照着中文说明书给药房同事讲解小儿常用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氨基糖甙类和氟喹诺酮类等药物临床使用不当的危害,头孢菌素类和甲硝唑类药所致的“双硫仑”样反应(因当地人嗜酒)。Emeterio主任说我是第一个让他们了解“临床药学”概念和实例的中国医生。
后来我给主任看我们平远县人民医院药房布局图片,并委婉建议重新调整药品摆放规则,主任竟然爽快答应并安排古巴药师与我合作。我们把药品按剂型分区,然后按功效分类的方法摆放在药架上并贴上醒目标签,医用耗材等非药品另外集中。经过一星期努力,药房总算规整不少。部分医务人员不清楚功效分类,适应缓慢。每两个月一批次(2人)的卫校实习生倒是适应良好。
赤几没有药品生产,所有医药用品全靠进口或别国捐赠,价格昂贵。国内两元一支的氯霉素眼药水在这医院能卖上十五元,氧气更是被视为奢侈品。在医院,我目睹了太多因贫穷买不起药而延误治疗最佳时机致病情恶化直至死亡的病患,家属抱着病人遗体撕心裂肺地痛哭。虽说在医院早已对死亡司空见惯,但面对此种情景,我依然满含泪滴,心生怜惜……
据联合国统计数据,赤几四分之三国民生活水平至今仍在贫困线以下,有百分之二十的儿童因贫困活不过五岁,半数以上人口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国家不重视文化教育和卫生健康教育投入。疟疾、伤寒、艾滋病、结核病和寄生虫病长期阻碍着国家发展。虽然中国和古巴(属医疗劳务输出)两国政府进行了几十年的医疗援助,但赤几的医疗状况仍然相当薄弱,这或许是该国政府抑或整个非洲国家值得深思反省的。
(作者单位:梅州市平远县人民医院)
栏目: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