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梅(右一)带领科室团队查房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越秀院区儿科主任彭淑梅,用28年的青春,服务患儿大众,挽救生命于危重,书写儿科医生的“德崇、心慈、技精、情深”的绮丽人生。近年,她被评为“广东好人•敬业奉献好人”,荣获首届“南粤好医生”及“羊城好医生”称号,并获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二十多年前,年轻活泼的彭淑梅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于湖南医科大学附二院工作,1995年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工作。她常常自嘲说:“天生娃娃脸,一幅大嗓门,注定我就是干儿科医生的料。”
爱和困难较劲,她是患儿的彭妈妈
作为湘妹子,彭淑梅心系病人,始终有一种敢与天地争高下的泼辣劲。她说自己从不信邪,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作十万分的努力。她坚信,一个患儿可能只是医生再普通不过的众多病人之一,但却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和寄托。“家长信任我,把孩子托付给我,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一次接诊一位由三甲医院转诊的窒息并多脏器功能衰竭2月女孩曾某某,孩子先后两次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继之出现频繁抽搐、多浆膜腔积液、全身浮肿,肾功能衰竭等,所发生的并发症基本囊括儿科教科书中所有危重症诊断,生命危重,治疗棘手,压力巨大。她二话不说,直接收治抢救,整整奋战21个日夜,终于使患儿重新回到父母怀抱。患儿父母眼噙热泪,半跪环抱住这个恩同再造的彭妈妈久久没有松开。
在众多患儿的记忆中,始终有个妈妈般温情的身影,守候在他们身旁:彭淑梅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高度疑似“非典型肺炎”患儿擦身进行物理降温;她也曾坚守在手足口病患儿救治一线,观察控制病情发展,却无暇照料自己生病在家的幼子和80岁的家婆。患儿都亲切地叫她彭妈妈,彭淑梅却说自己是一名合格的医生,但不是称职的妈妈。
爱吃亏倒贴,她是街坊眼中的“傻”医生
每年春节等节假日,患者不少反增,排到班的医生常常无法回家团聚。彭淑梅总是主动提出春节值班,这一值就是20多个春秋。她几乎年年春节都留守广州,在儿科值班,出诊看病。多年如一日,20年间无医疗差错,诊治患儿达15万人次,参与抢救危重患儿逾1万人次。
街坊说,彭主任“傻”得还不止这些。她看病还倒贴钱,看到生活有困难的病人,会慷慨解囊;她是领导眼中的直脾气,目睹孩子母亲从衣服里层摸出皱巴巴的零钱时,会直接跑去找院长,为这个只带着300元钱的农家妇女减免费用。
在患者心里,彭淑梅是个热心肠。在春季高峰时,她半天最多接诊过65位病人,门诊要开到中午一点半。五个半小时里,彭淑梅不停地说话,哄小病人,跟家属沟通,还不顾辛劳,经常为病人加号。彭淑梅庆幸说:“这不是在最高峰,不然早就说不出话来了。其实,我不喝水就是担心上洗手间而耽误患者的时间。”
她时常说,“勤恳做人、踏实做事,患儿康复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危重患儿转危为安就是我们莫大的安慰。”
彭淑梅说吃亏是福,能为别人提供一点便利,是我的荣幸和福气。她哪里知道,“傻人”才有傻福,好人才有好报,大家爱她憨厚实诚爱得深沉。
爱钻研专科建设,她是同事的好榜样
彭淑梅经常把她特有的柔性管理带入科室发展、专科建设,相较于冷冰冰的制度刚性,她的管理多了几分人本与柔情,收效却出奇地好。她富有创新意识和科室管理经验,率先垂范参与省妇幼保健院三甲医院、广州医学院教学医院的创建工作,主持儿科呼吸专科、心血管专科、分院儿科、社区儿科的创建工作;引进支气管镜介入治疗及CRRT治疗新思路、开设呼吸专科,投身于儿科重症医学建设。
2004年全国轰轰烈烈开展社区医疗工作,鼓励三甲医院承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社区居民。彭淑梅临战授命担任行政主任,承办荔湾区站前街社区服务中心,在既无固定场地,又无资金来源的窘况下,开山劈石。人员的招募培训、岗位安排、场地确定、资金募集等,事必躬亲。两年期间,大街小巷处处留下了彭淑梅的足迹。社区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得以及时救治;瘫痪病人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社区儿童系统保健及疫苗接种安全推进,彭淑梅与社区居民融为一体。
2008年,手足口病肆虐全省,病情变化进展迅速,给儿童生命带来严重威胁。作为手足口病定点收治组长单位,院内防治手足口病的重任落在彭淑梅身上,身为党员,她深感责任重大,毫无惧色地担起这个风险系数极高的第一线指挥员和战斗员。目前,作为全身重症手足口病救治专家组秘书,她又经常到连平、新丰妇幼保健院进行技术指导、帮扶,协助基层筹建儿科病房,利用妇幼系统“双向”转诊新模式,成功救治许多危重患者。
(作者单位: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栏目:广东医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