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纯莹(后排左三)与她的加纳团队
中国2017“大爱无疆——寻找‘最美援外医生’”公益活动近期评选出10名“最美援外医生”,广东省人民医院(下称“省医”)南海医院院长林纯莹当选,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者。
“精准援外”,是林纯莹对中国医疗援非特点的概括。“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现在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这些成功模式不仅对中国扶贫作出重大贡献,也为非洲减贫贡献中国智慧。”她说,“中加西非心脏中心合作项目”之所以能取得认可,正是源于“精准”二字,病种选择、队伍组织、项目开展、人才培养等等无不围绕这一重要理念。
心血管疾病成头号杀手,创新项目改变西非防治历史
2011年,林纯莹首次赴非洲加纳开展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工作。她所在的克里布教学医院诊疗水平低、医疗设备简陋,心内科死亡率每月高达11%。作为队长又是心血管内科专家,林纯莹组织心血管团队开展科研、教学和专科查房。她将中国捐赠的心脏B超、动态心电图充分运用到临床,并提供技术指导,开展心律失常讲座,指导起搏器植入等技术。到她离开之前,病区死亡率降至5%。
归国后,林纯莹仍情系加纳,“目前在非洲,传染病占55%,慢性疾病占45%。很多时候传染病得到了控制。然而,受到饮食与生活习惯,以及基因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疾病逐年上升,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头号杀手。”为更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林纯莹于2014年申请“中加西非心脏中心合作项目”。
这一项目获得省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计生委立项资助。“援非工作已经逐渐由原来的临床援外向现在的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转变。而林纯莹所力推的这一项目正是新时代援外转型的代表,在全国而言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创新项目。”据省卫生计生委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周紫霄介绍,项目主要包括加纳心血管医生来粤培训、派专家组赴加纳开展心血管外科手术、推进相关学科远程医疗会诊技术,以及流行病学调查。
周紫霄说,“非洲民众往往是有病才去医院看,政府没有时间、精力和金钱去了解普通民众的疾病状况。省医开展的流行病学调研,对加纳民众、当地专家来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当地医生非常积极地去参与。”2016年9月和2017年3月,省医两次在加纳开展心血管病流行病学调查,历时三个月,完成约1200人次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研。这是加纳历史上首次着眼于了解非患者类民众健康情况开展的调查,填补当地公卫“洼地”,为加纳政府提供了社区防控决策的依据。
回忆起流调工作,林纯莹说实在不容易,“当时非常热,气温43℃。每人每天一口气喝五瓶水,都不用上洗手间。设备过热转两下就停下来,我们只好把病人一车车地搭到酒店去完成检查。”在流调现场,中国驻加纳大使孙保红向林纯莹的队伍竖起了大拇指:“我挺感动,也很受鼓舞,觉得两国医疗合作前景广阔。你们在为加纳医疗事业做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要工作,向你们的创新精神表示敬意。”
中国首支赴非心血管团队“爱心行”,挑战难度创下“非洲纪录”
2015年12月,由林纯莹组织、省医院长庄建带领的心血管10人团队赴加纳开展“爱心行”,为当地医院示范和传授心脏手术技术。5天做10例手术,手术100%成功,创下“非洲纪录”。这些病人中,有些是当地医生评估“活不过两三个月”的棘手病例,但经过中国医生的努力,患者手术当天就可以出ICU,两周内全部康复出院。手术一成功,当地马上轰动,医院高层立即表示要跟省医合作建立心脏病中心,学习心血管病治疗技术。
据介绍,“爱心行”心血管病医疗队是中国首支登上非洲舞台的心血管团队,聚集心血管、外科精英。心脏手术技术含金量高,是先进科技水平的代表,并且需要团队协作。每台心脏外科手术至少需要6名医护人员在体外循环下2~3小时合作才能完成,术后ICU支持2~3 天。每台手术在当地都是零的突破。这是中国医疗专家首次在非洲开展体外循环下心脏复杂手术并获得成功,最能展现中国当代高端的医疗技术。项目组甚至与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在同一医院手术,挑战美国医生不敢开展的手术,令加纳同行无比佩服。
援非医疗队员、省医心外科主任医师黄劲松说,“手术难度比较大主要是因为当地病人全部都是拖延到很晚期才来治疗,失去了最好的手术时机。”去年7月,有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心脏里长了个约拳头大的巨大肿瘤,病情凶险。手术团队再三考虑,决定在心脏跳动的情况下实施手术,最后肿瘤成功切除。如此大的肿瘤切除术,在非洲是第一例。
“打开门”手术,广东医生带出一支优秀加纳心血管队伍
“以往一些国家援非,要么只是到非洲国家做做手术,关键技术不给当地医生看;要么只是送了设备,却不教当地医生技术,留下一大仓库设备,当地医生有些甚至都不会用。以至于他们援助十年,当地仍无提高。”林纯莹说,“与其他国家援非医生不同,中国医生是打开门手术,凭借娴熟的手术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让非洲医生从最初怀疑到最后积极配合和参与。中国医生一带一,与加纳医生一起手术,共同切磋,帮扶加纳医生自行完成手术,他们学习热情高涨。”
加纳政府曾同时选派两名医生赴国外学习导管介入技术,一名医生到中国广东心研所学习,另一名赴德国学习。派到中国的Dr. Francs跟随中国医生每日观摩近150~200例PCI植入术,并在指导下完成15~20例。派往德国学习的另一名医生跟随德国医生每日观摩仅有15台,亲自操作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回到加纳后,Dr. Francs可以独立操作PCI植入术,而另一名医生只是熟悉该技术流程,培训效果迥异,让加方大为震惊。现在越来越多的加纳医生期待到省医学习,甚至放弃去欧美进修的机会。
“我们的定位是精准援外,不是泛泛挑几个人来培训,我们培训的人必须是他们国家的精英。”林纯莹申请的项目设计之初就对人才培养进行高层次定位:挑选加纳国家精英人才,开展高科技介入治疗培训。每位精英都将是未来加纳医疗界栋梁。他们通过在华学习,将中国医疗高端理念和技术植入加纳,学成之后可以组建精英团队,引领加纳心血管领域的发展。
“中加西非心脏中心合作项目”的进修生刚来省医时,“不懂什么是导管,不知道什么是介入手术”。经过长期或短期的培训后,这些加纳医生的心血管病诊断水平大幅提高。Francs Aygekum成为加纳数一数二的心血管手术医生,Dr. Aba成为加纳第一位做冠脉介入的女医生,Dr. Yaw成为库马西医院起搏器植入专家。护士培训效果同样显著,培训前他们与中国医生同台手术时完全不知所措,ICU(重症监护室)管理一片混乱,培训后手术配合默契,手术室管理有很大改进,ICU管理也更加有序。
林纯莹说,“除了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中国情结。加纳已初步拥有一支优秀的心血管医生队伍。这支队伍不到20人,但一半以上的专家是由林纯莹的项目培养出来的。”加纳医生很感恩,Dr. Francs说,他的技术是在中国学会的,所以他要很努力,不能给中国丢脸。他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学好后回去更好地为加纳人民服务。
与其说援非是培养加纳医生的中国情结,不如说是一种情谊在彼此心里扎根。林纯莹说:“援非队员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身上有非洲的烙印。”正是这种援非情结让林纯莹坚持下来,“当看到我的项目培训出来的医生一天天成长,他们向我的团队提出更多问题、寻求更多帮助的时候,我的脚步是无法停止的,只能继续往前走。我不知道走到什么时候,但我相信,能够把一个国家的心血管做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