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 日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曾木圣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白凡课题组有关食管癌早期病变与食管癌演化特征研究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发表,该研究揭示了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癌的癌前病变的基因组特征及其与肿瘤的演化发展关系。
研究团队通过对来自同一病人体内多个位置的非典型增生与浸润癌样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绘制了食管鳞状上皮非典型增生的突变图谱,探究了非典型增生与浸润癌的克隆演化关系。研究也对取样时非癌病人的非典型增生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测序,确定了食管鳞癌发生恶性转化起始的分子事件。
研究发现,非癌病人的非典型增生组织在基因组层面上依然处于病变早期阶段。同时,抑癌基因TP53突变或缺失及3号染色体长臂的扩增发生在病变最早期阶段。发生在抑癌基因上的“二次打击”是肿瘤发生的重要驱动事件。研究显示,来自非癌病人的非典型增生样本只出现TP53的一个等位基因的失活,而来自食管癌病人的浸润癌以及癌旁非典型增生样本,则绝大多数都发生了TP53基因上的“二次打击”事件。结果揭示了TP53基因的杂合性缺失或突变,都可能是促使食管鳞癌发生的起始事件,但其进一步的恶性转化则需要该基因的完全失活。
研究人员表示,食管癌手术切缘食管上皮细胞如果具有TP53失活或3号染色体长臂扩增的分子事件,可能是肿瘤术后复发的根源,这为确定食管癌手术切缘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西茜 钟茜 余广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