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案例:东东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小霸王”,明明才三岁,脾气就已经很大了!但凡什么事没顺他的心意,就大喊大叫、挥拳踢脚,甚至把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7-12/11/014195.html

等待处理…

家有小小“暴力狂”该怎么纠正?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朱冬生
2017年12月11日

案例:东东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小霸王”,明明才三岁,脾气就已经很大了!但凡什么事没顺他的心意,就大喊大叫、挥拳踢脚,甚至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跟小伙伴玩的时候也是一言不合就用力推人、打人。爸爸妈妈为此苦恼不已,该怎么去好好管教这个小小“暴力狂”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出现一言不合就打人、咬人、推人、乱扔东西等暴力行为,这些暴力的背后,是引否藏有家庭养育的一些问题?面对小孩子的这些暴力行为,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内心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积压

每个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会有情绪,但在面对内心积压的负性情绪时,每个人会有不一样的排解方式。相对来说,成人会更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会任其爆发。然而孩子不同,他们还太小,不懂如何更好地去疏导内心积压的这股负性情绪,当这些焦虑与不安等负性情绪积压到一定程度时而又得不到家长及时的帮助,他们便会演变成为暴力行为,如吼叫、打人、砸玩具等。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需要做的是:及时察觉孩子的内心的焦虑与不安,并给予适当的情绪安抚。

为了吸引别人的注意

有些孩子,想吸引别人的注意,但由于表达能力还不太够,心急之下可能会通过比较大的肢体动作,如推人、打人等,让别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面对这种情况的“暴力”孩子,家长需要正确地引导孩子,告诉他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暴力的行为去引起别人的注意,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交际能力。

错误地认为暴力这是一种好的行为

有些孩子一开始打人可能只是无意识的一个行为,但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纠正,默许孩子的这种行为,或者是反而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比如对孩子的打人行为嬉笑等,那么反而会给孩子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我这种打人的行为是爸爸妈妈容许的。”甚至是“我这种打人的行为还会让爸爸妈妈开心。”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打人的坏习惯。面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暴力行为,家长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摆正立场——制止!并明确地告诉他打人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家长过分宠溺

有些家长太过宠溺孩子,在孩子得不到满足大喊大叫、乱砸东西时,马上没有原则地去满足他,以期让他能马上终止这种吵闹。殊不知,孩子在屡试不爽之后,觉得这招极好用,于是每次在得不到满足时使出这个“大招”。所以,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要有一定的原则性,在面对孩子想用暴力行为得到自己要的东西时,不能一味妥协让他轻易就得到。

家长的“榜样作用”

幼儿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暴力”孩子的背后,可能都藏着一个“暴力”的家庭。这些“暴力”孩子的家长,平时在家可能也是喜欢打骂孩子,这种暴力的教育方式,无形中给孩子传达了一种错误的认识,那就是“通过暴力是可以解决问题”。于是,他们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便采取了暴力的手段。所以,不想要自己家的孩子成为小小“暴力狂”,那么,家长平时在家就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电视、电影、游戏等不良示范作用

网络越来越发达,电子产品越来越普及,很多孩子已经可以很熟练地操作各种电子产品,但是又因他们年龄还小,不懂如何鉴别好坏,如果家长不给予一定的引导,那么也有可能会让孩子接触太多暴力元素而在潜移默化中成了一个小小“暴力狂”。所以孩子在接触电子产品娱乐时,家长最好也能在旁边做一些引导,不要让孩子接触太多不良的信息。

(通讯员 林惠芳)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