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这是发生在“非典”流行时期的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虽然时隔多年,但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令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时间倒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7-12/11/014188.html

等待处理…

“非典”时期的一件小事

陈金伟
2017年12月11日

这是发生在“非典”流行时期的一个真实的小故事,虽然时隔多年,但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令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时间倒回到2003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上午——

病人就诊的高峰期过后,门诊部渐渐地安静下来。大厅里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病人在挂号或取药,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精气味和不知名的药味。突然,从诊室前的走廊里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位农村妇女模样的中年女人肩上抬着一个蛇皮袋,不知什么东西,看样子非常沉重,正喘着气从我的诊室门前走过,走进我隔壁的门诊部主任胡丘青的诊室。不一会,隐隐约约地从那边传来两个女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话声。其中胡丘青用带有湖南口音的广东话说了这么一句:“谢谢!谢谢!”我听了不禁一愣,心想:莫非胡主任收受病人的礼物?

带着疑问,我离开自己的诊室,向胡主任的诊室走去。刚走到门口,只见诊室中央放着那个装满东西的蛇皮袋,那位中年妇女弯腰把口袋打开,露出雪白雪白的大米。

我试探地问:“卖米啊?”

“不卖。”她笑着回答。

“那你……”我迷惑不解,欲言又止。

于是,中午妇女向我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几个月前的一天,她那只有几岁的儿子病了,在当地卫生站看了几天不见好转,于是她便慕名来找擅长儿科的胡主任看。胡主任经过详细询问病情、体检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之后,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劝她让儿子住院。但她因家庭经济困难和没时间留下来照料而没同意。无奈,胡主任只得劝她让儿子打吊针。可当她拿处方到药房一划价,方知还差五十块钱。当时,她儿子正发高烧,在连州市区她又没亲友可借钱。正当她感到左右为难之际,胡主任从自己的腰包里掏出五十块钱,不容分说就往她怀里塞:“我借给你——你先去给孩吊针吧。”这个中午妇女当时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好一会儿才哽咽着说:“你我素不相识,难道你就不怕我不还你吗?”胡主任爽朗地说:“你相信我,我也相信你。”

之后一连几天,她都带孩子来打吊针,但都未能把钱还给胡主任,因为这几天打吊针的钱,她都是好不容易才跟乡亲邻里借的。几天之后,孩子病愈,她就再没有在胡主任面前出现。其实,她也想马上还钱,可手头上哪有钱啊。无可奈何,她只有把还钱的事一拖再拖,拖了好几个月。

直到不久前,秋收时节,她家种的大米获得丰收。望着一箩箩凝聚着自己汗水的大米,她萌生了以米当钱还给胡主任的想法。于是,她用一个大大的蛇皮袋装了满满一袋,租了一辆黄包车,兴高采烈地来到医院,便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其实,我早就把这件事给忘了。”胡主任此刻正端坐在诊桌前,微笑着道。

听到这里,我不禁心潮起伏。这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不也一样可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么?很多人都认为,在“非典”流行区,那些救治“非典”病人的医务人员是高尚的,但谁又能说像胡主任这样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医务人员不可敬可爱呢?我想,我们一个个默默工作在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却也是病患离不开的、有时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健康守护神。

(作者单位:连州市北湖医院)

栏目:记忆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