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北宋哲学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篇》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这句话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7-12/11/014185.html

等待处理…

邂逅领袖的苦乐青春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饶贵安
2017年12月11日

北宋哲学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篇》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这句话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成为很多人发奋努力的座右铭。这句话后来浓缩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8个字,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孟子那几句更是耳熟能详,“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以,凡是有作为的人没有不是经过了一番磨炼的。所不同的是,他们经受磨炼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这是我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掩卷之际,不由自主涌入脑海里的两位哲人“金句”。

实际上这本书并不是什么成功学著作,它用口述史的写作方式,采访实录29人,其中既有当时同习近平同志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当时与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站在不同个体的观察视角,运用不同的话语方式,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一笔一划地为我们素描了一个普通北京知青的形象,用最真实的细节再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少年习近平是当年上山下乡洪流中的沧海一粟,但又是400万“老三届”知青中最不平凡的一个,就像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总结的:习近平总书记是“老三届”中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地区是全国插队知青中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他也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以坚韧的性格克服了种种困难。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在几年里闯过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融入陕北农村的新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难,并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坚定理想信念,执着地追求,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他意志坚定,行事决绝,被推荐读大学时三个志愿都填写清华大学,心想大不了就继续留在陕北做农民。这些常人所难以忍受的人生磨难,最终锻炼出总书记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习仲勋曾被毛主席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近平总书记也说“无论我走到哪里,我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七年的陕北插队生活,让习总书记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农民的苦、农村的穷、农业的艰难,让他真正地接了地气,了解国情,贴近人民,亲身体会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并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为改变梁家河的贫穷面貌,他“始终与人民心在一起、苦在一起、干在一起”。他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淤地坝、办铁业社、建代销点、打大口井、发展沼气,通过实干加苦干,让村民们切身感受到生活、生产和环境的变化。

编者定位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珍贵历史资料。那么,读这本书,不妨先从艾平、孔丹和何毅亭等人的访谈看起。这三篇访谈,对于未经历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未经历过文革的读者,如何准确而客观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宏观地、从更大的范围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起到很好的助读作用。有了真实而厚重的背景,梁家河的老百姓,一起插队的知青,他们口述中的习近平总书记,才更生动地在岁月的宏大画卷中,为我们留下鲜活、生动而弥足珍贵的一段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

邂逅一本好书,用心感受领袖的苦乐青春。

2017年,在黄华园的数个秋夜里,万籁俱寂。一本书,让我真实而深切地感悟到: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作者单位:省卫生计生委)

栏目:读书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