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讯 近年来,惠州市立足中医药产业的资源优势,着力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全市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中医药服务被更广大人群所接受,中医药事业正逐步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
每年投入150万元扶持乡镇卫生院中医治疗设备
在惠州市一些乡镇卫生院,智能中药配方系统被引入,系统能实现全自动抓药、包装,提供中药配方颗粒服务,让患者省去煎煮的麻烦,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而这些只是惠州市中医药服务发展的一小部分。据悉,自2011年以来,惠州市财政每年投入15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扶持乡镇卫生院配置具有专科特色的中医治疗设备,建设规范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目前全市20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设置有规范化的中医科和中药房,73间乡镇卫生院中90%以上设有规范的中医科中药房,86%的村卫生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根据相关规划,惠州市将在年底前完成75间中医馆建设,2018年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与此同时,该市大力推进市、县(区)两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的建设。市政府投资3.4亿元建设了市中医医院新院,并从2014年起,连续三年对市中医医院新院运营及分区运营进行补助,资金达1000多万元。各县(区)政府对发展中医药事业也高度重视,如惠城区政府将中医药扶持发展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款66万元用于中医药服务的补助经费。惠阳区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支持惠阳区中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设备。
此外,该市落实医保扶持政策,将27项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定点门诊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中药报销差别支付,报销比例上调5%,并向基层倾斜。
5年共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近6千人次
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是制约中医药服务发展的瓶颈。为此,惠州市全面加强中医人才队伍的培养。
“传、帮、带”是中医技术继承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通道。该市加强中医名医选拔培养和师承建设,制定名中医培养、遴选和评价制度,开展了三批名中医选拔工作,评选出19名市名中医。并对在惠州市工作的国家级、省级名中医每月给予5000元、1000元的政府津贴,将市级名中医纳入市拔尖人才管理,每月给予300元政府津贴。该市还建成1间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2间广东省名老中医师承工作室和18间市名中医工作室,全面开展名医师带徒。同时,在现有名中医人才的基础上,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以及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工作,加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医院非中医类别医师培训,做好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及规范化培训。
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储备也至关重要。对此,惠州市开展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的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完善市中医医院中医临床教学基地、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远程网络教育平台以及中医药传承工作室等建设。此外,从2012年开始,市财政每年拨出100万元专款用于培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据悉,通过运用远程网络教育平台、深入基层培训等多种形式,该市5年来共培训基层中医药人员近6000人次。
全市拨付1754万元用于支持中医药科研项目
惠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多科植物生长,仅罗浮山就有超过1200种中草药,因此中药材种植很广泛,全市种植中药材约3万多亩。且惠州市拥有悠久的中医药历史,1400多年前,葛洪就在罗浮山炼丹制药。依托丰富的中医药资源,惠州市目前已有本土药品生产企业24家,其中包括中药制剂企业9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6家、中药制剂厂外车间2家。2016年全市药品生产企业中药产值约18.95亿元。
惠州市不断优化中医药制作体系。该市已有的罗浮山国药等企业,其产品大多是经岭南民间中药验方研制生产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承。在多年本土采用经验后,许多中药产品正在走出惠州,甚至走出了中国。目前,“百草油”早已远销东南亚市场;“罗浮山风湿膏药”、“复方风湿宁系列”被列入“广东省岭南中药文化遗产”,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中医药产业研发对推进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据介绍,惠州市已拨付1754万元经费用于支持中医药企事业单位的42项科研项目,发展壮大中药研发体系,推动中医药产学研相结合。目前该市已有多家中药企业与中国药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等国内高校、研究所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企业人力资源,设立了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通过鼓励和支持中药研发,该市药企的研发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据统计,罗浮山国药公司拥有发明专利49项,九惠制药公司拥有发明专利11项,新峰药业拥有发明专利3项,惠州中药厂拥有发明专利1项。
据悉,该市将推进葛洪中医院建设,打造以鲍姑红脚艾灸为特色的专科医院,在中医药产学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同时还将推进广东科技学院博罗分校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上海、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药合作,成立研究生院分院,采用校区+研究生院+产业办学模式,以发展大健康产业。
(惠州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