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明眸皓齿”来形容一个人的美丽面容,健康的牙齿常常伴随着自信的微笑。牙齿不仅仅是美丽的标志,也是健康的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将口腔健康列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今年的主题是“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南方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广东省口腔医院)牙周病科钟德钰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口腔健康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通俗点讲就是没有龋齿(蛀牙)和牙周病。有效刷牙,定期口腔检查是保护牙齿最有效的方法。”
两大罪魁祸首——龋病和牙周病
龋病:人类从开始长牙就面临龋病的威胁。龋病俗称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影响咀嚼功能。“临床上常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浅龋一般无明显龋洞,一般不会疼痛;中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浅层,对外界刺激(如冷、热、甜、酸和食物嵌入等)可出现疼痛反应;深龋龋坏已达牙本质深层,一般表现为大而深的龋洞。浅龋只要做简单的补牙即可,若是发展到深龋就要采取根管治疗,费时且费力。”
牙周病:牙周病是发生在牙齿周围组织的疾病,主要包括牙龈炎和牙周炎,这类疾病不分年龄、种族均可发病。调查表明,我国35~44岁年龄组牙周疾病的患病率高达98%。“有的人觉得‘我的牙不痛不痒会有什么病?’”这种观念的形成恰恰是由于对牙周疾病缺乏认识造成的。”钟德钰说,牙周疾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只是偶尔在吃饭或刷牙时出现牙龈出血现象,很容易被人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牙周组织的破坏和吸收越来越严重,突然在某一天感觉到自己的牙齿咬东西不给力了,甚至牙齿松动。一旦出现这种症状,牙周疾病多数已到晚期,治疗效果较差,往往需要拔除患牙。“还有人觉得,患了牙周疾病,最多就是损失几颗牙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种观念更加有害,事实上,牙周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全身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些甚至危及生命。”
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关系
牙周疾病与细菌性心内膜炎
牙周疾病是由于牙周组织感染引起的,所以它可能成为感染源,将致病菌或毒素向全身其它器官播散而引起新的疾病。早在70年以前,就发现牙周疾病患者患菌血症的比例较高。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刷牙、咀嚼食物、口腔治疗等都可以引起菌血症,主要与牙周组织炎症程度密切相关,而菌血症很容易引起细菌性心内膜炎,尤其是心脏本来就有异常的人更容易患病。
牙周疾病与冠心病
英国科学家发现,口腔卫生差、牙周不健康的人更容易患冠心病,通过对20000人14年的研究发现,牙周疾病患者比牙周健康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高1.86倍,尤其是50岁以下的男性,牙周病与冠心病的关系更加密切。对1384人的追踪调查发现,牙周病与缺血性心脏病密切相关。另一项研究显示,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口腔卫生越差,因心脏病而死亡的可能性也越大。除了冠心病以外,目前认为牙周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中风等均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
牙周疾病与糖尿病
经过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目前认为糖尿病可以加重牙周病,牙周病也会对血糖控制带来不利影响。这是因为牙周病是一类感染性疾病,这种感染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抗性,使血糖水平难以控制。随着牙周感染的有效控制,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在控制血糖和抗炎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开展牙周疾病的治疗,因为系统的牙周治疗也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减少降糖药的服用量。
牙周疾病与早产
牙周疾病对孕妇及胎儿有不利影响,由于口腔卫生不良,牙齿周围的牙龈长期受刺激而导致牙周炎症,不仅细菌可能进入牙龈及小血管,而且释放的炎性物质会刺激子宫收缩。研究结果显示,严重牙周炎的孕妇发生早产的比例是正常母亲的8倍,且牙周炎症程度越重,危险系数越大。因此,准备怀孕的妇女,怀孕前最好做一次彻底细致的牙周检查和必要的治疗,怀孕期间坚持认真刷牙。
牙周疾病与眼科疾病
某些眼科疾病如虹膜炎、视网膜出血、球后神经炎等也与牙周疾病有关。据临床统计资料表明,约10%的虹膜炎和睫状体炎由牙病引起,主要是牙周疾病引起,严重的甚至可以导致失明,有报道患急性球后神经炎而暂时失明的人,在拔除病牙,治疗口腔内疾患后,视力又逐渐恢复。
牙周疾病与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他们与牙周疾病之间存在许多相同的特点,都是慢性、复发病程,炎症性质,免疫功能异常,并且同时侵犯机体软、硬组织,有些学者认为引起牙周疾病的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可形成抗原,使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发风湿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发作。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牙周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更容易检出中、重度牙周炎,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牙周疾病与胃溃疡
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除了寄居在胃部以外,相当一部分还寄居在口腔中,尤其是牙周病变部位,这些致病菌成为了幽门螺杆菌的一个储备库。当治疗胃溃疡时,胃部的幽门螺杆菌可以被完全杀灭,由于没有同时对牙周病变部位采取措施,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从牙周部位再次迁移到胃部,造成胃部病变复发加重。
牙周疾病与饮食习惯的改变
牙周疾病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牙齿的松动、脱落,这不仅影响美观和语言的交流,由于牙齿减少,饮食习惯的改变也随之而来。由于不能有效地咀嚼,一些带皮食物、带壳的食物、较硬的食物都吃得少了,不愿意吃有骨头的肉类,纤维性的食物也减少了。另外,因为不能充分咀嚼,很多水果和蔬菜的细胞壁无法完全靠牙齿破碎,感觉食物的味道也不如以前了,食欲明显下降。同时,为了食用方便,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增加了,这些都将加重肠胃的负担,并可能造成便秘、肥胖、营养失衡等一系列健康隐患。
牙周疾病与心理健康
牙周疾病造成的牙齿缺失使很多人被动地成为“笑不露齿”的实践者。由于缺牙较多,面部肌肉及软组织失去支持而使人显得苍老,由于说话时“漏风”,造成“口齿不清”,直接影响发音的准确性,这些都会造成社会交往的减少,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长期的自卑感还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因此,牙周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龋齿和牙周病完全可以预防
预防控口腔疾病需要个人口腔维护和专业维护相结合。
有效刷牙:“水平颤动拂刷法”能清除牙菌斑。钟德钰提醒,刷牙要面面俱到,重点清除牙龈边缘和牙缝处的菌斑,每次刷牙时间至少2分钟。此外,关于选择普通牙刷还是电动牙刷,钟德钰告诉记者,遵从自己的喜好即可。他建议,饭后使用牙签、牙线可以辅助清洁食物残渣,但是漱口水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建议长期使用。
窝沟封闭:主要针对7~8岁的儿童。具体来说就是用一种高分子复合树脂材料,涂在儿童牙齿窝沟内,液态的树脂在进入窝沟后固化变硬,形成一层保护性的屏障,就像给有缺陷的牙齿穿上了一层保护衣,使牙齿免受食物和细菌的侵蚀,从而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定期洗牙:洗牙可以祛除牙龈上牙石、菌斑,以延迟菌斑和牙石再沉积。牙菌斑和牙结石是牙周病最主要的局部刺激因素,钟德钰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洗牙。
定期口腔检查:建议成人6~12个月,儿童3~6个月检查一次口腔,及时发现龋齿和牙周疾病。
平衡膳食:合理的膳食结构,不仅利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牙齿的健康成长,也利于成人的咀嚼功能,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
(记者 赵莹 通讯员 江庆娥 方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