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消化道肿瘤是高危的肿瘤,在世界上十大高发癌症中,消化道肿瘤占了5个。如果进一步细分,前六大癌症中,除了排名第一的肺癌外,其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7-07/31/013662.html

等待处理…

胃镜肠镜检查:有效确诊早期消化道肿瘤

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刘思德
2017年07月31日

消化道肿瘤是高危的肿瘤,在世界上十大高发癌症中,消化道肿瘤占了5个。如果进一步细分,前六大癌症中,除了排名第一的肺癌外,其余5个都是消化道肿瘤,具体包括: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肠癌、胰腺癌。

我国是消化道肿瘤的高发国家,胃癌、食管癌、大肠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都非常高。据统计,我国大约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0万人,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以上,每年因胃癌死亡的患者约35万人。在所有胃癌患者中,进展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低于30%,而早期胃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高于90%。

消化道五大恶性肿瘤之一的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逐年升高,我国每年的大肠癌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超过14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占世界同期大肠癌的20%,在部分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早期胃癌通常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临床上仅能通过胃镜检查来筛查发现早期胃癌,目前国内居民对胃镜的普遍接受度还不高,胃癌高发人群定期做胃镜检查的非常少,大多数人错失了早发现、早治疗的机会,导致我国早期胃癌诊断率不足10%,远远低于日本的70%和韩国的50%。同样,早在2015年,广州市对10万名65~74岁的常住居民进行了大肠癌的筛查,通过问卷及大便检测等联合手段进行初步的筛查,其中有1.5万的居民存在大肠癌的极大风险。遗憾的是,在1.5万大肠癌的高危人群中,仅13.5%的居民愿意接受结肠镜的检查。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告诉记者:“95%以上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通过肠镜筛查可以及时发现息肉并切除,治疗成本低、预后好,而晚期大肠癌治疗费用高达几十万且预后差。”专家建议,胃镜、肠镜检查是消化道肿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手段,是确诊早期消化道肿瘤的最有效方法。

胃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做一次胃镜

早期胃癌非常隐匿,几乎没有特异性症状,因此胃癌被发现时多为中晚期,患者存活超过5年的机会一般也低于30%。而筛查出的早期胃癌,通过内镜手术或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存活5年的机会则超过90%。以下是胃癌高危因素:

性别: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两倍。

遗传因素:有胃癌家族史,罹患胃癌可能性比普通人高2~3倍不等,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也应重视。

年龄:大约75%的胃癌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建议以40岁为胃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呈正相关性,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群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人群的好几倍,虽然各研究数据有所不同,但这点是比较明确的。

饮食、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高盐饮食、常常吃腌熏煎烤炸食品、剩饭剩菜、霉变食物等也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吸烟这点是很明确的,不仅限于胃癌,还增加其他恶性肿瘤发生的风险。

刘思德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亲属有患胃癌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人做一次胃镜。

45岁做一次肠镜及时发现大肠息肉阻断癌症

大肠癌早期很少出现明显腹痛腹胀,反而观察大便更易于发现:当病变于黏膜患者可无任何症状,或出现大便习惯、性质改变;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刺激肠道增加分泌粘液,即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加,大便粘稠等症状;也因为肿瘤占据了肠腔的空间,使正常大便难以通过,亦可出现便秘,大便硬结,量少,大便呈条索状,甚至因为摩擦肿瘤表面出血,表现为大便中混杂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粘液。肿瘤一旦破裂,还会出现拉鲜红色血等急重症。

“90%以上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从息肉长成肿瘤需要7~15年的时间。”刘思德说:“在这个时间段内,及时发现息肉并切除,可以阻断大肠癌的发病。”因此,他建议,45岁以上的正常人群做一次肠镜筛查。

吞服“胶囊”成消化道内镜检查新方式

“胶囊内镜是一种新型的内镜检查方式,受检者穿戴好图像记录仪、吞服胶囊后,胶囊在体内以每秒2帧的速度进行拍照,一般工作8~12小时,从而实现对消化道的检查。”刘思德解释称,这就好像“吞下一颗药丸”,随着胶囊在消化道中“游走”,经过胃部和肠道的同时进行拍照,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完成内镜检查。“这样的检查不仅可以提高受检者的舒适度,对于医院而言,也可以减少检查的人力和候检时间等流程。”

据悉,“智能胶囊胃镜系统”将比传统胶囊内镜更便捷,受检者可脱离医院,在家吞服胶囊并与手机链接,随后用手机将胶囊拍摄的胃部图片,通过智能阅片系统将图像传送给医生,医生远程阅片、诊断后将报告发送至受检者手机,如此便可完成整个检查。

“胶囊”在拍照完毕后,也会随着排泄物一同排出。“除了拍照以外,小胶囊还配套有图像智能分析诊断系统,可以筛除模糊、类似图片,自动检出疑似肿物,该系统的运用可减少阅片医生约70%的工作量。”据悉,目前胶囊内镜已经在南方医院临床使用。

消化内镜微创诊疗新技术

通过近年来的宣传、推广,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选择消化内镜检查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等的发现也逐渐增多。对于消化道的这些病变,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切除,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大、患者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高,手术后生活质量也大为降低。近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内镜微创诊疗技术,改变了外科手术的概念,因为大部分消化道病变可以在内镜下切除,而不再需要传统的外科手术。

“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SD)等内镜微创治疗方法。如ESD 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直径大于2cm 的早期癌病灶,切除深度可包括黏膜全层、黏膜肌层及大部分黏膜下层。”刘思德告诉记者,除EMR、ESD、EPMR外,目前内镜下微创手术常用的方法还有,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内镜粘膜下挖除术(ESE)、经口内镜下食管、胃肌层切开术等。“例如,低位直肠的大型平坦型肿瘤,即使肿瘤为良性,但以前受内镜技术限制,处理困难,往往采取外科手术,常规外科切除术虽可根治肿瘤,但将失去肛门功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此,内镜反转黏膜切除术(REMR),经大量临床试验表明,REMR 是一种安全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大多数接近齿状线的超低位直肠肿瘤能达到完全切除效果,并可完美保全肛门功能,解决了超低位直肠肿瘤不能保全肛门的难题。

(记者 赵莹 通讯员 李晓姗 杨隽莹)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