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离开家乡的日子长了,总想找个理由回去看看。一棵艾草、半根红薯都是撩动乡情的信物,而最能惹我思恋的,却是家乡不经意间从那白墙灰瓦间升起的袅袅炊烟,还有那老屋里,奶奶锅前灶尾忙碌的身影。
不久前,我回趟老家看望年迈的奶奶。车到村口,已近傍晚,只见那夕阳的余晖烂漫天际,小村庄沐浴在霞光里,老屋子点缀在绿树丛中忽隐忽现,白墙灰瓦上,串着几柱炊烟,随风飘忽,慢慢地向空中散开,幻变成几百上千黑白相间的蝴蝶,在老屋上空上下翻飞。我走在满垅稻香的乡间小道,望着、想着……渐渐地闻到了饭菜的清香。
“奶奶、奶奶,我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奶奶拉着我的手,喃喃说完后,缓步走进厨房,从那口大锅里端出“土鸭蒸汤”“清蒸鸡块”,还有玉米和红薯。祖孙俩边吃边聊,心里特别温暖。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奶奶忙着烧热水,我帮着用柴草生火。奶奶一边往锅里添水,一边唠叨:“不要把柴草塞得太多,火才烧得旺。”记得六、七岁时,我经常不情愿地帮奶奶生火做饭。奶奶经常会把一大篮子红薯、一小盆大米和客家咸菜放满大锅一起蒸,而我会趁奶奶干其他家务时,把柴草塞满土灶,然后偷偷溜出去玩。直到奶奶喊着我的名字,望见瓦楞上不再有炊烟升起,才战战兢兢地回家。
山村的夜晚来得早,老屋上空的炊烟还未完全散去,月儿就出来了,照得整个山村半透明似的。山风缓缓吹来,老屋旁的草丛中不时传来几声虫鸣和鸟叫。我小时候总要奶奶坐到家门口的木瓜树下,嚷着奶奶讲上一段故事。“那炊烟是有灵性的,每家每户的炊烟都连着天上。善良的人们,灵魂都可以沿着炊烟爬到天上变成一颗一颗的星星。”奶奶说着说着,我就会听得入迷,望着那月光下亦真亦幻、轻盈飘逸的炊烟,幻想着要乘上那炊烟,变成天上闪亮的星星。
晚上九点多,我想到邻居家串串门。奶奶说:“她要睡了,你也别去串门,邻居的大伯早睡了。”还说:“这几年,年轻人都到外面去,家里面都是些老人和孩子。原来村里住着100多人,现在常住的不到40人,平时静得很。”我也只好睡去,可怎么也睡不着,想得很多……
第二天早饭过后,我有事赶回单位,匆匆收拾行李要走了。奶奶拉着我的手送到大门口。当我快走出村口回望时,分明望见奶奶还伫立在那里,老屋瓦楞上还飘着丝丝缕缕的炊烟,那炊烟很淡很淡,几乎看不见。我想那缕炊烟终将随风远去,奶奶也挡不住风烛残年,终将会随岁月老去。我的眼睛模糊了。我知道,无论走多远,我都走不出这个小山村,走不出奶奶日渐衰弱的视线。那空灵曼妙的炊烟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我默默地在心里说:“我会常回家看看的。”
(作者单位:大埔县卫生计生局)
栏目: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