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天禄和许汉光夫妇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供图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是《致橡树》里的名句。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从来是强者对强者的欣赏,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许天禄和许汉光两位教授的爱情,最好的爱情莫过于势均力敌、棋逢敌手、比肩而立、互相倾慕。
许天禄生于1906年3月18日,是我国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国内著名的神经解剖学家,1936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协和医学院解剖系助教。由于他学医前,就已对生物学有浓厚兴趣,留校任教后,为探讨人体结构的奥秘,他潜心攻读解剖学,独立改进神经组织解剖技术,自己动手设计了各种神经通路的图解和制作模型,将枯燥的学堂变得生动活泼,使难于掌握的神经解剖通路豁然开朗,深受学生欢迎和同行推崇。著名眼科专家毛文书也曾多次到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去听他的讲课。
上世纪50年代,许天禄就认为染色体突变完全可以解释米丘林学说。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后,他立即以极大的热忱为学生和教师进行综述和介绍,对细胞超微结构、淋巴细胞克隆学说与免疫学等进展作了有影响的综述。80年代,他对“血—脑屏障”、“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的问题”和“松果体与视网膜的关系”等前沿神经科学课题,写成综述报告发表,成为许多研究生必读的文献。
许天禄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教书育人,他独创的著名“动态层次绘图教学法”,至今仍为中山医学院教学的巅峰。黑板前,他常常一手写字一手绘图,随着组织细胞出现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的不同层次,许天禄不断变换色笔,绘出颜色、深浅、层次、形状各不相同的线条和形象,同时同步地讲述这个发育过程动态的演变。等讲述完毕时,黑板上已现出一幅完整的、有层次感、有立体感、有动态感的教学示意图。颜色、线条、层次、形状,极为清晰又赏心悦目,再加上许天禄讲授中语言充满诗意,层层深入,逻辑缜密,又风趣幽默,引入入胜,给学生送上了一场声情并茂、视觉欣赏与听觉欣赏美妙结合的教学盛宴,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出现前,这是开创了“前电脑时代”的形态学科近乎完美的课堂讲授法。
许汉光是美国儿科防治结核病的奠基人,许天禄的堂妹,1914年2月12日出生于福州。她的外曾祖父梁发是世界上第一位华人牧师,1832年亲手将自己所著的《劝世良言》福音书送给前来广州应考的洪秀全,洪秀全以此为理论基础创立太平天国。1835年,梁发协助美传教士伯驾创立中国最早的西医院——博济医院。
许汉光于1934年入读协和医学院。1941年在上海儿童医院任住院医生。同年,日军进入上海租界,许汉光只来得及收拾几件衣服、一些常用药物、一个洗脸盆和一个搪瓷杯子,便随队离开上海,去许天禄工作的江西省中正医学院任儿科主任(此时,广州已沦陷,岭南大学医学院学生亦在此上课)。1947年,许天禄和许汉光一同来到广州,担任岭南大学医学院教授,许天禄任医学院解剖系主任、许汉光任博济医院儿科主任。
那一年,许天禄从《中国医学》杂志中看到美国儿科研究学会设立一项奖学金,专为中国等10个亚洲国家而设,奖学金名额只有1位,竞争十分激烈。在丈夫的鼓励下,许汉光决定参与申请,并最终胜出。1948年9月19日,在许天禄的祝福下,许汉光赴美,到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儿童医院学习和研究最新的儿科学和治疗法,重点研究结核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从此,许天禄和许汉光夫妇被迫分居近30年。但是,即使分隔大洋两岸,她始终在事业上与丈夫并驾齐驱。她是美国首先采用新药“异烟肼”用于儿童结核预防的第一人,至今仍使全球亿万儿童受益;她是提出控制结核病从儿童开始理论的第一人,也是测定非结核杆菌在儿童感染和疾病中作用的先驱者。1994年,她获得美国胸科学会当年唯一的杰出成就奖,这是华裔第一位、全球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学者。1995年,她获得贝勒医学院儿科医学教育终身成就奖。由于她对医学教育的杰出贡献,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她1996—1997国际杰出妇女奖。2004年,以她名字命名的汉光国际感染性疾病研究中心在中国山东建立……
1991年,许天禄去世后,许汉光回国在中山医科大学成立“许天禄夫妇奖学金”,用于鼓励教得好的老师和学得好的学生。
烟火人间,静水深流,伟大的爱情,是两个坚毅的人,并排站在一起,看着这个酸甜苦辣、百味杂陈的人间。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栏目: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