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 广州市荔湾区为增强群众对区域医疗服务的获得感,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规划配置、医联体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着力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 以医联体建设推动分级诊疗落实
现年70岁的张伯,今年2月因胃癌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简称“广医三院”)普外科进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从广医三院下转至荔湾区逢源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在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悉心照料下,1个多月后,张伯康复出院了。这种“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模式,在广州市荔湾区已经初步形成。
荔湾区通过建立健全医联体协作机制来推动落实分级诊疗。该区组建了由5间三级医院、7间二级医院和21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医疗联合体,并根据业务发展、专科特色、地域接近等,以6~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联合3~6间二级、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组建了3个医联体子网络。通过该医联体网络,进一步畅通了医联体内预约就诊、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同时,医联体内的大医院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专家带教社区医师。并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分级诊疗为突破口,通过大小定点医保政策,强化医生多点执业,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今年1~5月,医联体内双向转诊3932人次,其中上转3686人次、下转246人次。专家社区坐诊2715人次,群众看病12.2万人次。
该区还探索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医联体合作新模式,组建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伊丽莎白妇产医院医联体”,以实现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间的资源共享和技术协作,提高民营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为推进分级诊疗,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医联体二、三级医院的力量,组建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实施划片负责,重点向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病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居民16.4万人,其中签约重点人群9.4万人,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39% ,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731019份,建档率82.01%,档案合格率95.91%。
● 以优化资源配置促南北片区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为进一步激发公立医院发展活力,荔湾区结合医疗实际,在优化医疗卫生资源规划配置、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攻坚克难。
在优化医疗卫生资源规划配置方面,该区重点谋划大坦沙健康生态岛、广钢新城广钢医疗中心、东沙国际医药港等一系列医疗健康服务产业;推进区儿童医院新建和区中医医院扩建项目,拟增加350张儿科和中医科病床,缓解该区中医和儿科专科床位不足的问题。
在完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方面,该区通过制定《区属医院领导班子绩效考核办法》,针对医院的建设和管理绩效进行全面考评并兑现奖惩。根据医院收支结余情况相对应实行动态财政补助,对公立医疗机构基础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提供财政支持。
在加强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方面,该区配备补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队伍,加强全科医生的教育培训。今年以来,该区到岗社区人员25人,其中全科医生占比50%,下半年再公开招聘50名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目前全科医生数达到193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2.1人。同时,该区打造华林、多宝两个广州伯明翰社区卫生服务国际化示范基地,引入和借鉴英国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理念、方式和手段,开展全科医生及其师资培训项目等。目前全区全科医生培训率达100%。
此外,该区政府与广州医科大学深化合作,推动荔湾医院与广医三院管理一体化融合发展;委托广医羊城医院、广船医院承办昌华街、东沙街、西村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时,扶持伊丽莎白妇产医院等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形成对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益补充。
● 以信息化建设实现区内医疗资源数据互联互通
信息化建设能够助推分级诊疗、远程会诊的发展。对此,荔湾区先后完成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一期、二期工程,今年开始三期建设项目。该项工程将实现区属医院、社区中心和市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目前全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21个社区中心顺利运行,完成与市级信息平台的无缝对接。
与此同时,该区打造区域信息一体化平台。推进集绩效考核、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检验公共卫生一体化联动、区域放射诊断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监管以及健康档案查阅调动六大功能完备的区域信息移动平台建设。目前,多宝、华林、逢源、冲口、茶滘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联体内二、三级医院实现检验、影像诊断资源共享。其中,广医三院与多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省中医医院总院与华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慈善医院与冲口、茶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搭建光纤,建立了DR、心电图等影像、检查数据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通过平台已完成心电图远程诊断679人次,DR远程诊断1952人次。
(张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