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讯 今年以来,深圳市光明新区围绕民生福祉建设,以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为抓手,在促进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扩容提质、提升群众健康生活品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全面推进卫生计生工作,全力推进卫生强区建设,促进全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 推进重点项目促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扩容提质
光明新区实际管理人口约120万,仅靠原有公立医院改扩建,并不能满足辖区群众的看病需求,医疗建设也难以实现弯道超车。为此,该区推动区卫生重点项目建设、配合推进市级卫生重大项目建设、提升公立医院设备配置水平,促进医疗服务基础设施扩容提质。
目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一期正在加快施工,争取在上半年完工;市中医院光明院区计划在年底前动工建设,打造高端化医疗服务品牌。同时,光明新区加快区人民医院扩建工程的搬迁工作,预计增加床位400张,医院可提供床位达到1000张;加快推动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续建二期工程,预计再增加床位700张,医院可提供床位达到1300张;区投入财政资金约1.58亿元(其中人民医院8369万元,中心医院7469万元),用于提升区公立医院设备配置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光明新区按三级甲等医院的规模,建设区人民医院新院区,目前该项目正在开展法定图则调整、土地整备工作。
■ 加强对外交流协作提高医疗卫生专业技术水平
为有效加强辖区医疗卫生专业力量,光明新区积极落实“三名工程”,采取“团队引进”的方式,引进了解放军总医院超声介入梁萍团队、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呼吸微创介入团队等国家级重点学科团队,通过重点指导学科建设、科研和教学工作,设立名医工作室,举办病例讨论、专题讲座、手术操作指导等,提升人才队伍建设。
此外,该区还立足学科建设需要,提升对外合作协作水平。目前,区人民医院已与广东医科大学达成共建附属医院意向。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与省妇幼保健院达成合作共识,省妇幼保健院定期安排专家到该区坐诊。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与省人民医院开展远程会诊业务,区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与市第二人民医院开通神经外科远程会诊。区人民医院成功挂牌“国家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监测基地”。
■ 建设医疗集团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重心下沉
光明新区为打通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的通道,将加快建设光明新区医疗集团,进一步整合医疗资源,在医疗集团实行“以事定费”,提升医疗服务效率,以紧密型卫生与保健服务联合体,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能,推动医疗服务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变。
结合社区居民需要,推动公立医院临床专家进社康中心,以专职或兼职形式开展卫生与健康服务,目前累计组织33名妇科、儿科、康复科、中医科等副主任医师每周半天到社康中心坐诊,累计服务群众33757人次。同时以“名医工作室”为平台,面向全国返聘副高以上名医专家到社康中心工作。目前已有24名副主任医师以上名医到社区工作。
同时,该区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园设置社康中心,解决群众就近就医需求。2017年该区财政安排一千多万元,用于马山头、红花山、新羌社康中心标准化升级改造。同时,该区依托现有一类社康中心,投入财政资金5300多万元,建设公明、楼村、田寮、塘尾、长圳等5家区域社康中心,将为社区居民提供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健康促进、计生服务、远程诊断为一体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如今,全区37家社康中心拥有家庭医生服务团队80个,组织公立医院心内科、糖尿病内科、消化内科、中医康复等20多名副高以上医师,成立家庭病床服务专家团队,根据需要上门会诊。患者病情若有变化,由家庭医生通过“绿色通道”转诊医院。目前已累计建立家庭病床1611张,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状况,方便了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看病就医。
此外,该区探索“医养整合”,投入经费400多万元,建设医护型综合护理院,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建设床位50张,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慢病患者提供护理、养老服务。
(张国磊 蔡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