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都是失眠。凡每周3天以上并至少持续3个月的睡眠紊乱,就属于慢性失眠。慢性失眠的原因很复杂,也较难去发现,许多的慢性失眠是多种原因合在一起所造成的。一旦发生失眠,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心理负担,患者也会因为滥用失眠药物而损伤身体。下面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刘中霖介绍失眠是怎回事?如何预防和治疗失眠。
失眠原因多多
引起失眠的原因非常多,主要分为继发性失眠和原发性失眠。有些失眠是躯体疾病引起的,比如癌症、疼痛、皮肤瘙痒等;有些则是精神障碍引起的,比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更年期精神病等;也有些失眠是与社会文化因素相关的情绪问题造成的,比如工作压力、情感问题、人际紧张等引起的焦虑、抑郁情绪。一些急性应激事件造成的失眠往往时间较短,失眠症状会随着事件和情绪的好转而改善。
原发性失眠则是指排除了躯体疾病、精神障碍后的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或睡眠质量差,并且有明显的苦恼和白天社会功能的损害。这类病人存在对失眠的过度忧虑,表现为睡觉前的过度紧张,入睡前唤醒、条件性觉醒等。比如在客厅沙发上能睡着,转到卧室床上时就毫无睡意,思维清醒,并担心睡不着。长此以往,就会进入睡眠的恶性循环,越担心越睡不着,越睡不着越担心,从而积累很多负性情绪。对此类原发性失眠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也是改善睡眠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
小心慢性失眠
世界卫生组织对失眠的定义是一周内至少有3个晚上出现入睡困难和(或)难以维持睡眠,或者有无法恢复精力的睡眠引起的不适,伴随白天的苦恼或影响社会功能。失眠包括短期失眠障碍、慢性失眠。一般将病程持续时间少于3个月的失眠为短期失眠障碍。持续3个月以上的失眠为慢性失眠。
短期失眠障碍往往可以找到相关的诱发因素,去除这些诱因部分患者睡眠可恢复正常,但仍有部分患者会转为慢性失眠。由于失眠是具有慢性化、复杂性的特点,所以短期失眠的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包括心理行为干预和(或)药物治疗,对防止转化为慢性失眠非常重要。
失眠患者往往对失眠有认知偏差,如不切实际的睡眠期望,对睡眠原因的错误理解,对失眠后果的扩大。因而临近睡眠时就感到紧张、恐惧,担心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认知疗法就是帮助失眠者消除这些不合理的观念,减少对失眠的恐惧,重塑对睡眠的期望值。行为治疗主要是控制患者待在床上的时间,使睡眠时间和睡眠能力相符;阻止卧室中与睡眠无关的行为发生,建立床与睡眠的关系。这些疗法都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需要在心理治疗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慢性失眠后果严重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失眠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诱发或加重心脏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对于慢性失眠病人,更易共患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失眠障碍与抑郁、焦虑障碍之间存在双向促进、形成恶性循环的风险。
睡眠是人类的本能,它是在自然而然的状态里发生的,不存在快速入睡的捷径。在各种睡眠指导里,除了临睡前不要安排剧烈的活动外,包括体力活动和脑力活动。做剧烈运动和过度用脑都不利于睡眠。更重要的是保持睡前心情的轻松自然,不要把问题带到床上。如果一上床就想今晚会几点睡,今晚能否快点睡觉诸如此类的问题,就极易形成睡眠焦虑,反而不利于入睡。老百姓平时说的数绵羊,可能很多人都尝试过,效果并一定好。效果不好的原因是数绵羊是需要投注注意力到数数上,而这时人的精神并不是放松的,并且数数中更会形成期待心理,与轻松自然的状态刚好相反,并不利于入睡。
失眠谣言粉碎机
谣言一:昨晚没睡好,今晚就会提前上床,比如7、8 点就上床,不管自己有没有困意。
这类人群过于关注睡眠,过于夸大失眠的不好影响,容易形成睡眠焦虑,在没有困意时提前上床,越睡不着越担心,越担心越睡不着,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谣言二:晚上睡不好,白天就打盹想增加睡眠时间。
白天可小睡,不要大睡,否则会影响晚上的睡眠周期。白天保持清醒状态更有助于夜间睡眠。
谣言三:夜间饮酒想助眠。
尽管饮酒能帮助紧张的人更容易入睡,但会导致早醒,反而影响睡眠周期。
(通讯员 朱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