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一名医生、医学科普作者和小说作者的缘故,我特别关注当下中国的医疗题材小说,渐渐发现一些“症结”,而这些“症结”大大妨碍了我国医疗题材小说的创作和提高,这些“症结”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误导读者和大众舆论。
历史作品如杨啸的《红雨》、岚晨的《映山红》、李少先的《浩浩长河》等不说,单从近几年的说起。铁凝发表在2009年11期《小说月报》上的短篇小说《内科诊室》,写的是一个中年女人到一家医院的内科诊室就诊遭遇同样是中年女人的内科医生的故事。其内容正如推荐文字所说“细腻入微的心理精描,真实反映了‘40’女人对生命的敬畏、对疾病的惊恐、对衰老的惧怕,以及对健康、对美丽的眷恋与渴盼”。内容指向女性更年期综合症和现代“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作品贴近现实,但其立意稍显不足,且缺乏真实的临床情景。
六六出版于2010年的长篇小说《心术》写的是某知名医院脑外科医生郑艾平希望实现医生的理想抱负,但这一愿望遇到层层障碍的故事。正如作者在扉页上所写,“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作品展现了医护人员的生存状态、制度缺陷下的医患关系。作者意识到医患矛盾并非敌我矛盾,试图用温情的笔触化解医患矛盾,用医德代替法制来解决医患之间的对立。医疗技术和政策法规方面的介入不足,“一团和气”“顾全大局”式的处理方法降低了作品的可信度。
刘志学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卫生局长》,写的是牧原市政府办公室副秘书长李铁铮临危受命担任卫生局长,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并得到百姓爱戴和上级认可的故事。这是一部主旋律式的作品。但人物设置有所不同,作者没有用学医出身的人来做卫生局长,而选择了一个水兵出身的市政府办公室副秘书长做主角,且大多数故事情节不涉及临床技术工作,不描写临床情景,而多写领导下乡、医疗纠纷、争权夺利、同室操戈、婚内婚外等,从而削弱了医疗小说的质感。作品仅是一部医疗卫生系统的“官场小说”。
再说说吴学军出版于2012年的长篇小说《忐忑求医》,写的是一位颈椎病人听从医生建议做手术出现并发症,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的故事。故事中导致纠纷发生的关键是两年后颈椎病复发,花巨资手术的她和病友袁海霞再入院,而当年两位病情更重却因缺钱放弃手术的病友反而精神饱满,从此主人公走上漫长的维权路,在“有良心”的医生暗中帮助下,通过跟踪不法器械供应商才得以冒险取证,最终重见天日。这样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情节虽然无可厚非,但作品似一部“伤痕文学”,缺乏小说应有的艺术魅力。
曹志军出版于2014年4月的长篇小说《大医赋》,写的是一手创建肾脏移植中心的著名泌尿外科专家、肾脏移植中心主任薛征妙手仁心、屡创医学奇迹,同时又与院内外、国际上走私人体器官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故事。作者根据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需要穿插了大量真实可信的临床情景,在揭露器官走私罪恶的同时展现医务人员的生存状态,以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期的激荡与阵痛,较有深度。但作品缺少必要的打磨,如多处出现摘录于报刊的长篇新闻报道,插入大段科普文章……大大削弱了作品艺术感染力。
最后说说张作民发表于2014年5期《当代·长篇小说选刊》的《省级鉴定》,其写某医院妇产科卢主任过于自信、同时也是为了赶着去参加胡氏集团的手术急救车赠送仪式,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医疗事故发生,在市级医疗事故鉴定未果,最终由省级鉴定定夺的故事。作品故事有头有尾,医疗场景方面的细节也较真实,描写叙述准确。但故事还停留在“菜鸟”初进职场、“老鸟”带教、遭遇技术问题、医院政治以及医患冲突上,给人一种说故事最终指向说教的感觉。作品缺乏在医学伦理、医学心理甚至在人文伦理方面的表达和追求。此外,部分角色还有脸谱化的倾向。
笔者认为近年这类作品都不同程度存在上述“症结”,即大多数作者不是医学出身,没医学背景,创作缺乏第一手资料,仅靠曾作为一个患者或其家属的所见所闻“就地取材”,或靠报刊杂志、影视甚至道听途说“补充”。认真一些的或像个别作家去医院“卧底”,但也难以真正了解医院的日常运作、体会医务人员的甜酸苦辣、了解我国医疗卫生历史和新一轮医改进程。有的作者可能会说我是通过写医疗事件、医务人员和病人来写人生人性。但我认为,以医疗系统特别是以医院为背景的小说,不能仅仅用或者仅仅略为涉及医疗技术事件或者说是“桥段”来“说事”。脱离临床这个基石会导致小说缺乏根基,可信度大打折扣。
要解决以上“症结”,笔者认为不妨借鉴海外医疗题材小说作家的经验。提倡医务人员参与小说创作,建议非医学出身的作者“恶补”医疗卫生知识,以解决目前这类小说“不接地气”的问题。如美国长篇小说《昏迷》的作者罗宾·科克是医学博士,日本长篇小说《无影灯》的作者渡边淳一也是学医出身等。也有不是学医出身而靠“恶补”医学知识获得成功的,如美国长篇小说《临床试验》的作者丹尼尔·斯蒂文,加拿大长篇小说《最后诊断》、享有“行业小说之王”的作者阿瑟·黑利等。他们都因其作品具真实感、新鲜感、知识性、趣味性而被列入畅销书行列。
其实,我国医疗题材小说还是大有可为的,有很多空白等待填补。如“非典”发生已经过去14年了,好像还没有作家在写相关的小说。原因恐怕很多,其中之一可能就是它的“医疗技术含量”过高。在此,笔者希望作家们能深入医疗卫生系统生活,尊重医学客观规律,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感同身受的心态来耕耘医疗题材小说这一领域;更希望我们医务人员中有一些人在工作之余拿起笔来创作属于自己的医疗题材小说,除为读者创造一个真实的艺术世界外,还可在作品中就医学知识、医患关系、新一轮医改以及如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发出自己的声音。
(作者单位:连州市北湖医院)
栏目: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