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患纠纷乃至由此引发的恶性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如何缓解这一矛盾?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尾逸挥基金医院)对此进行探索,从“医学人文精神”创建入手,引入“叙事医学”,力图用“真诚”与“沟通”使医护和医患之间形成共识,找回医患关系温度,重建和谐医患关系。
人文精神构造和谐医患关系
“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表现为医生对患者身心的关怀、生命的尊重、尊严的维护和价值的认同,是医务人员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为患者治好病。”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余健儿认为,医学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把病人当朋友,把真诚融入诊疗的全过程,是解决医患矛盾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收治过一名晚期鼻咽癌病人,这名病人因放疗后身上散发阵阵难闻的恶臭,身边的亲人嫌弃远离,遂产生了极度严重的厌世情绪。在得知这名病人的情况后,肿瘤科的医生、护士们在查房时坚持不戴口罩,用微笑、握手、拥抱给予病人关怀,并向他解释身上的臭味是多数病人都会出现的现象。渐渐地,在医护人员的关心之下,病人对此释怀,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并豁达地面对生命的最后时光。医院的做法也让病人家属深受感动。
曾有一位患晚期胃癌的贫困山区小学校长在大医院治疗无望后来到该院进行姑息治疗,在三个多月的住院治疗期间有感于医务人员真诚的照顾和关心,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颤颤巍巍地用毛笔写下了“老百姓自己的医院”,让服务过他的医务人员转交医院院长。校长走了,但给医务人员留下的是真诚的力量。
“以温暖换取温暖”的人文氛围在医院不断延续。一些手巧的护士会为患者床头添置自己亲手制作的小饰品,如输液管编制的小动物、液体瓶盖串制的小灯笼、纸制的小花卉等。医护人员逢年过节与病人家属在科室里一起庆祝,一起包饺子、做菜。逢病人生日,一些科室还会给病人送上生日蛋糕,让医护人员与病床上的病人一起过生日,缓解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忧虑与孤单。不少病人及家属对此表示好评。
叙事医学让医学变温暖
在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看病,医生会撰写两份病历:一份是严肃的临床标准病历,一份是温暖的叙事医学病历。在叙事医学病历中,医生会用非技术性语言书写病人的疾苦和体验。
叙事医学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丽塔·卡蓉提出的。她提倡医者或患者把从医过程中正规病例之外的细枝末节、心理过程乃至家属的感受记载下来,使临床医学更加充满温情,弥合技术与人性的鸿沟,丰富人类对生死、疾苦的理解和认知,令医学人文精神回归。
“每位病人都有自己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医务人员在不断的叙事过程中,感受同一个疾病背后不同病人所发生的真实医患故事,能够在无形中达到‘集体治疗’并自己开始‘自我治愈’。”余健儿表示,医闹事件的频繁发生让医生有了很多说不尽的苦和委屈,而叙事医学的理论与实践也许会让从医者创伤的心灵得到抚慰和自我治疗。
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一位医生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当看着我身上10单位的血小板经过血站采集输送到病人王阿姨的血管中,我的内心再也不是虚弱,而是骄傲和幸福。”“在王阿姨的诊疗中,我和她及她的家人变得亲近了,陪阿姨聊家常成了我查房中的一部分。而我开始觉得医生这个职业是一份有人生价值的工作。”
医院一位副主任医师刚被调到肿瘤科工作之初,因感觉从医环境日益恶劣,医生价值无法体现而萌生辞职念头。后来,他撰写叙事医学病例,一次次地沟通了解癌症患者疾病背后的故事,与病人产生共情,找回当医生的价值,从而一改辞职的念头,安心工作。他说是叙事医学让他选择留下来。
在余健儿看来,叙事医学虽不能包治百病,也不是医疗改革唯一的良方,但叙事医学引入临床工作,能够帮助医护人员找回职业价值和信念,弥合医患之间的鸿沟。“只有技术与人文相协调,做到‘两条腿’协调前进,医患矛盾才能够得到缓解,医疗改革才有可能迈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