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代谢性骨骼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没有显著的自觉症状,绝大多数患者没有重视,只是在骨质流失达到一定的程度,轻微外力引发骨折时才匆匆赶到医院寻求治疗。”南方医院脊柱骨科主任医师杨德鸿介绍,更有甚者,骨折处理完成后,不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骨折多次再发,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也经常被称为“静默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和营养、激素、运动有关
营养提供骨形成的原料,激素调节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运动通过对骨骼应力刺激促进骨形成。
就营养而言,除了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等,骨骼特需的营养主要是钙和磷。鈣磷摄入不足(饮食和胃肠吸收因素)或丢失过多(肾脏疾病、妊娠哺乳等)均能引起骨质疏松。
激素则是原发性(年龄相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原因。女性绝经期及其后的数年,雌激素分泌显著下降,骨量断崖式丢失;男性70岁以后,因雄激素分泌的下降,也出现一个较快的骨丢失过程;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是常见的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原因。缺乏运动导致骨量降低,特别是卧床患者,短期内骨量即明显的下降。
早期骨质疏松容易被忽视
“有些骨质疏松的患者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只有当骨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患者才会出现骨痛,尤其是受力较大区域(腰背部)的骨痛。” 杨德鸿指出。
骨折是骨质疏松常见的和最严重的表现形式。脊柱椎体为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但并不是所有的椎体骨折都有剧烈的疼痛症状。除此之外,髋部骨折也很常见,骨折后疼痛剧烈,患肢或丧失活动功能。体型变小是另一个表现,主要体现为身高降低(可达3 cm~6cm)、驼背。
预防骨质疏松要遵循“三级预防”
预防骨质疏松要遵循“年轻时多存骨量,绝经后少丢骨量,疏松后预防骨折”三级预防方式。
儿童、少年时期:此年龄阶段应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饮食,适当补充钙磷,多喝奶,不偏食、挑食;坚持体育锻炼,参加户外活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少饮咖啡和碳酸饮料,以增加骨量,提高峰值骨密度。
女性在绝经期前后,男性在70岁以后:要定期检查骨密度,如果发现骨量减少较快,即可开始干预,包括补充钙质,激素替代治疗,尽量减少骨丢失。
除此之外,还要对任何可能意外促进骨丢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妊娠和哺乳期要进一步合理增加营养,防止钙质过多流失。服用影响骨量的药物时间尽量避免、用量尽量少、时间尽量短。比如,抗胃酸的药物可引起骨量减少,如果患者能够严格规范生活习惯,少食刺激性食物,就能够减少抗胃酸的药物使用量,减少骨量丢失。对于短期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患者适当补充钙质,配合使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患者配合适当的锻炼,可以减轻药物副作用。
常见补钙误区
误区一:吃钙片等于抗骨质疏松
补充钙剂是目前预防骨质疏松的基本措施,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每天应当摄入1000mg钙。如果从饮食中无法得到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也可以适量服用钙剂,补充维生素D。但临床统计资料表明,一旦骨质疏松较严重,钙剂的补充不能代替调整骨代谢的抗骨质疏松药物,需要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及甲状旁腺素制剂。有些老年患者,每年到医院静滴密固达(唑来膦酸注射液),骨质疏松症得到很好的控制。
误区二:活性维生素D要比普通维生素D好
普通维生素D经过肝肾活化(羟基化),形成1,25(OH)2VitD,这就是活性维生素D。对于肝肾功能正常者而言,普通维生素D已经够用。
误区三:喝牛奶和骨头汤补钙吗?
通过骨头汤补钙是很多人的常识误区,因为骨头汤中含有很多油脂、嘌呤等,不利于老年人血脂健康,而且骨头汤含钙量极低,不能起到补钙的作用。
(通讯员 李晓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