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是衡量儿童生长发育是否正常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之一,受遗传、营养、睡眠、疾病、精神和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何预测儿童身高,成为儿科医生及家长都十分关注的问题。家长们普遍关注如下几个问题:我的孩子身高是否正常?父母的身高对孩子的身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根据父母的身高来预测孩子的成年终身高?我家孩子是不是“晚长”?
年龄:生活年龄、身高年龄和骨龄
生活年龄:是由出生年月日决定的,就是我们平常根据出生年月日推算所说的“实岁”。
身高年龄:身高年龄指的是儿童目前身高对应的该人群平均身高的年龄,比方说一个生活年龄为8岁的女孩,目前身高122cm,而正常人群平均8岁女孩身高应该是在127.5cm,而122cm的身高仅仅相当于7岁女童的人群平均身高,那么她的身高年龄只有7岁。
骨龄: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根据骨龄及现有身高可以较为准确预测儿童成年终身高,是目前预测身高最准确的方法。骨化中心出现比实际年龄早,说明孩子的生长潜力较小;骨化中心出现比实际年龄晚,说明孩子生长潜力大。
生活年龄、身高年龄和骨龄之间的关系:我们举个例子就能把上述三个“年龄”之间的关系说清楚:还是举上面那个例子,一个生活年龄为8岁的女孩,目前身高122cm。正常人群平均8岁女孩身高应该是在127.5cm,而122cm的身高仅仅相当于7岁女童的人群平均身高,故该患儿身高年龄是7岁。如果骨龄摄片显示该女孩骨龄已经有9岁了,即骨龄超前,而9岁骨龄女孩的人群平均身高是133cm,122cm落后于对应骨龄的两个标准差,鉴于骨龄是预测成年终身高最准确的方法,那么我们预测这个女孩的成年终身高将会在149cm左右。反之,如果同样是这个女孩,骨龄只有7岁,也就是与身高年龄一致,落后于生活年龄1岁,那么我们就认为她骨龄是落后的,身高依然有比较好的生长潜能(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可能恰好达到人群平均身高160cm),成年终身高不一定落后,需要随访进一步评估。
正常生长发育的儿童的上述三种“年龄”是相互对应的,但由于每一个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遗传、内分泌(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等)、营养、体育锻炼、疾病等等因素的影响,发育的速度并不一定和生活年龄以及身高年龄完全一致。有的人发育提前,骨龄会大于生活年龄;也有的人发育滞后,骨龄小于生活年龄。发育速度有时是不均匀的,在某段时间发育稍落后,过了一段时间,也可能发育速度加快,整体又趋于正常了。
参考:我的孩子目前身高是否正常?
《中国2-18岁男/女童身高、体重标准差单位曲线图》,是目前儿科内分泌和儿保科广泛使用的身高/体重对照图:
标准:我家孩子生长速度正常吗?
仅仅看孩子目前的身高是否正常是不够的,需要长期监测孩子的生长速度。相对于目前身高情况来说,生长速度更具有参考价值。通过观察和计算生长速率是早期发现生长异常最重要的方法。除婴幼儿期外,一般以6个月~1年的生长数据评价计算公式:(目前身高- n个月前身高) ×12/n(最小观察月数=3个月,国外建议6个月以上)。不同年龄生长速率及异常如下图:
来就诊的患儿多数年龄在3岁~青春期前,一般情况下,如果每年的身高增长速率<5cm/年,我们就认为他的生长速率偏慢,是临床上需要进一步检查和干预的指标之一。
遗传:如何根据父母身高预测孩子的成年终身高?
影响儿童身高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父母的遗传因素——父母身高,而营养、睡眠和疾病等后天因素只占小部分。即遗传靶身高:
男孩成年身高(厘米)=(父身高+母身高 +13)÷2 ± 5厘米
女孩成年身高(厘米)=(父身高+母身高-13)÷2 ± 5厘米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预测方法仅仅适用于正常生长发育的儿童,不适合于存在病理情况下的患儿,而且该预测方法只是粗糙的预测方法。遗传靶身高可以做为临床是否干预儿童身高增长的重要参考指标,比方说父母都很矮,预测孩子遗传靶身高也很矮,那么这时候临床干预可能不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提前与父母充分沟通;相反,如果父母身高都很高,而孩子身高落后明显,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准确病因干预的话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担忧:我家孩子会不会是“晚长”?
正常生长发育的儿童有两个生长高峰,一个是婴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也就是说这个两个生长高峰,生长速度会较其他时期生长速度大大加快,如生后第一年身高增长最快,可以达到25cm,第二年速度明显减慢,青春期又出现一个生长高峰。
有一部分孩子,在正常儿童进入青春年龄时,没有生长加速,但在其他孩子停止生长或生长减慢之后,他才出现身高猛长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以下简称CDGP)”,民间俗称“晚长”。这些孩子进入发育的年龄迟,因此,其青春期生长加速的年龄也迟。因此,在其他同龄儿童的青春期生长加速时CDGP的儿童尚未开始青春期加速,在此年龄段必然比已发育的同龄人矮。随后,当他们也进入青春期后,会与正常儿一样,有青春期生长加速,从而达到应有的遗传身高。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身材矮小,都理所当然以为是“晚长”,不予理会,甚至有家长对“二十三窜一窜”(即认为到23岁还能长个)深信不疑,一直等到“晚”也“不长”时,才慌忙去医院请医生查找原因。事实上,若仅凭身高而不做特殊的辅助检查,很难判断孩子到底是否为“晚长”,还是生长激素缺乏症等其他的疾病。因此,如果患儿是生长激素缺乏所导致的矮小,即使后来给予治疗,也无法逾越此前延误治疗所造成的差距,治疗越晚,差距越大。因此,家长不能抱侥幸心理,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才是最科学、最正确的选择,让专科医生评估是否为“晚长”。
从专业角度说,CDGP除了有生长和青春期发育延迟的家族史外,还有一些临床特点。CDGP患儿生长速率与正常无异,骨龄正常或稍落后,且甲状腺功能等内分泌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正常。但如果患儿生长速率异常,而家长却一直认为孩子是晚长,那么待到检查之时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后悔莫及。对于体质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已经诊断明确的患儿,应该进行随访观察,而无需药物治疗。但是,如果患儿及家长对生长发育有担心并因此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在排除系统性疾病和其他内分泌疾病的前提下,可以予小剂量雄激素替代治疗,促进患儿身高增长和第二性征的发育。
值得提醒的是,并非所有青春期发育延迟都是CDGP,其他更常见的病因包括高促性腺激素性青春期发育延迟、低促性腺激素性青春期发育延迟和其他慢性疾病引起的功能性青春期发育延迟。换句话说,CDGP是一种排除性诊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且有明显家族史才能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