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约奥运会上著名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身上的拔罐红印让我国传统医学的“拔罐”疗法狠狠地火了一把,甚至被外国媒体称为“神技”。拔罐虽好,也并非人人适宜,老百姓也要避免踏入误区。
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角法”的记载,角法就类似于后世的火罐疗法。拔罐疗法又称火罐疗法或吸筒疗法,是指将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和瘀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常用火罐法、水罐法和抽气法,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疗法。目前,国外运用比较广泛的是抽气法,也称“气罐”,是一种新型拔罐疗法,可以避免烫伤,操作简便。
提醒一:身体虚弱不宜拔罐
拔罐疗法对于肩背痛、腰腿痛、胃痛、咳嗽、痈疽初起等疗效十分明显,有时与针灸、点刺放血等疗法配合疗效更佳。但是,拔罐的频率和时间要根据个人体质和具体症状。对于出血性疾病和水肿疾病,以及大血管部、孕妇腰腹部,均不宜拔罐。肌肉瘦削、骨骼高低不平及毛发过多处也不宜使用。此外,从中医学“补泻”的角度来看,拔罐总体上倾向于“泻法”,所以拔罐治疗不适宜频繁进行,一般1~2周1次即可。同理,身体极度虚弱的人也不适宜拔罐。
提醒二:脾虚引起的“内湿”不宜拔罐
老百姓常认为拔罐可以祛湿,但是,湿要注意区分“内湿”和“外湿”,同样是“湿气重”,由于发病部位及症状表现的不同,分为外湿和内湿两大类。
外湿是由盛夏气候潮湿,或居家潮湿、涉水淋雨、穿着湿衣、洗浴后即吹空调等原因,外邪侵入人体,使体内水液不得蒸发,水湿停聚而成病。常表现为风湿关节疼痛、腰酸背痛等。一般来讲,拔罐对这类“外湿”症状疗效比较好。而内湿则往往由于脾虚导致脾气运化不利导致的。内湿患者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关节屈伸不利、胸中郁闷、脘腹胀满、恶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那么这类患者则不适宜拔罐治疗,而更加推荐中医的另外一种疗法——艾灸。
提醒三:拔罐不一定在背部
常见的拔罐部位都在肩颈及背部。是不是拔罐只适合在背部呢?事实上,拔罐不一定要选择背部。理论上来讲,除了肌肉瘦削、骨骼高低不平及毛发过多处不宜拔罐以外,其他地方都可以拔罐。临床上之所以多选择背部拔罐,那是因为从经络理论来看,人体的背部属于督脉、膀胱经的循行部位,督脉总领人体的一身阳气,而膀胱经则被认为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是一切外感疾病最易先侵袭的部位。此外,背部的生理结构也比较适合拔罐,尤其是走罐的操作。但并不是说,背部就是最佳拔罐部位,有时根据临床要辨证选择,比如妇科疾病的患者,反而比较适合腹部拔罐。
提醒四:拔罐后莫急于洗澡
饭后立即拔罐,拔罐后立刻洗澡都是不妥的。拔罐前,不宜吃得过饱,餐后少许歇息再行拔罐。拔罐之后尽量不要贪食生冷,不宜饮酒,注意防寒保暖,不宜立即洗澡,一般来说,拔罐后6~8小时再洗澡比较妥当。
(通讯员 朱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