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星期四下午,平静间或忧伤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广医一院”)儿科病房内,总有一股喜悦的暖流在涌动,患儿的家长们四点就给孩子洗好澡,病房的患儿也早早吃完饭,主动来到活动区等待。原来,这一天是广医一院南山志愿服务队的哥哥姐姐陪孩子们玩耍的日子,画画、唱歌、捏粘泥……病区传来平日里难得听到的孩子们的阵阵笑声,此时,家长的脸上也漾出一丝丝久违的笑容。“快乐星期四(关爱白血病患儿)”项目,是南山志愿服务队开展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之一。
医院党团组织引领,各科情暖花开。南山志愿服务队成立5年来,广医一院围绕患者需求,培育党员、团干,发挥各学科优势,形成医院党委、团委牵头,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14个科室党支部分队组成的南山志愿服务队独特格局。这支志愿服务队在医院内外架起医患沟通的桥梁,使患者满意度明显提升,创造了志愿服务的广医“南山模式”。
▲志愿者组织患儿体验医生角色扮演 刘嫣媚 摄
立足患者需求,品牌项目支撑常态化发展
1996年,广医一院开始创建“青年文明号”,为了丰富青年文明号创建内涵,志愿服务队随之成立。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医一院志愿服务队归属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志愿服务队管理。亚运后,为了充分利用志愿服务队的资源,广医一院响应原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的号召,志愿服务队归回医院管理,并于2011年8月以钟南山院士的名字命名为“南山志愿服务队”。
该院儿科九楼护士长刘嫣媚清楚记得,南山志愿服务队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医院团委书记、南山志愿服务队执行队长莫明聪和队友们轮番宣传介绍科室开展志愿服务的必要性。慢慢地,刘嫣媚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但志愿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到底效果如何?是否对患者有帮助?刘嫣媚当时还不清楚,心中有丝丝疑虑。
但很快,刘嫣媚的疑虑被打消了。儿科有一位13岁的男患儿小杰,刘嫣媚查房时发现他坐在床上傻傻地说:“我要杀人我要杀人……”小杰的父母和儿科医护人员一一试探着与他交流,他都不理,小杰妈妈吓得哭了起来。刘嫣媚也心急如焚,连忙联系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志愿者。了解情况后,有青少年心理教育背景的志愿者迅速介入,每周一次与小杰聊天,进行心理疏导。两周之后,小杰恢复了正常。
患者的变化,让刘嫣媚等医务人员看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此后,医院各科室开始根据患者需求、结合学科发展制定方案。医务人员陆续加入到志愿服务队的行列中,放弃休息,没有报酬,与院外的专业社工一起服务患者。
呼研所是广医一院的特色科室,收治了许多老年慢阻肺患者。志愿者调研发现,很多患者来自外地,多数儿女不在身边,由老伴陪同,有的只身一人,比较孤独。于是服务队根据患者所来的区域,组织不同籍贯的队员到病房用家乡话陪老人聊天。莫明聪是新丰人,他用客家话与一位70多岁的客家患者拉起家常,并建议老人要适当锻炼身体,提醒他注意预防感冒。就这样,莫明聪在聊天中融入健康宣教的内容,老人也接受了志愿者的指导,并渐渐地消除对医护人员的畏惧心理,安心接受医院治疗。呼研所志愿服务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对慢阻肺、肺癌患者的探访项目固定在每周三进行,冠以温馨易记的名称——“温暖星期三”,服务项目得以常态化化发展。每到周三,病房的患者们早早做好准备期盼着志愿者到来,志愿者们也总是风雨无阻如约而至。
类似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而起,“微笑星期一(导医导诊)”“快乐星期四(关爱白血病患儿)”“阳光乐园(关爱先心患儿)”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志愿服务品牌在广医一院创立。
发挥专业特长,主动融入拓展服务平台
在广医一院,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志愿者。越艰难的“战场”,志愿者的身影就越活跃。志愿者把服务主动融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非典、禽流感、抗震救灾等期间,南山志愿服务队也承担着社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任务。“我们也担心被传染,顾虑过家人,但是我们会做好保护措施。”莫明聪说,“钟院士呼吁把病情最严重的病人送到我们医院来。医院的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这些技术和救治经验,我们不做谁做?因此我们义不容辞。”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在被隔离的空间内进行救治,而南山志愿服务队则做好“后勤军”,打点后方的工作,心理咨询科的志愿者对患者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安抚家属的情绪,助前线救治工作一臂之力。
广医一院志愿服务的触角也延伸到院外。志愿服务队深入省内贫困地区、市内社区等地开展有医疗特色的“青年文明号在行动”暨健康直通车送医送药送健康,急救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关爱空巢老人,技术帮扶等活动。这支队伍始终坚持到老百姓身边去,到看病难的山区去,每到社区或者山区开展义诊,队员们都一定要到贫困家庭看一看,为那些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体检,送上“爱心药包”。
莫明聪说,看到山区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省城“三甲”医院专家诊疗,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时,他是最开心的。7月初,该院党员志愿者们赴清远佛冈县义诊。一位40多岁的女性被肾结石折磨十几年,听说有省城专家到社区义诊,一大早就来候诊。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王露萍详细地进行问诊及体检,建议她作进一步检查。“专业的技术和热情的服务让患者信服,这位女士坚持要跟着王主任到我们医院治疗。”莫明聪说,医护人员到基层义诊特别受尊重,包括知名专家在内的志愿者们都很乐意参与。
据统计,南山志愿服务队五年里开展各类义诊、健康咨询活动284场次,参与人数共4326人次,服务时长27341小时,受惠人群达154729人次。
不仅省内各地,新疆、西藏,甚至非洲加纳、塞舌尔,都留下了志愿队深深浅浅的足迹。
“广州好人”带队,党建引领推进规范化管理
▲活动前莫明聪(中)现场为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 郑悦 摄
目前志愿服务队有志愿者869人,其中广医一院的医务人员500多人,广州医科大学在校学生300多人。院党委书记、南山志愿服务队队长黎毅敏介绍说,志愿服务队获得首届珠江公益节“千家公益团队”称号、广东大学生“福彩公益优秀团队”称号等省市级荣誉多项,培养3名广州市志愿者领袖,生动诠释了志愿者精神和“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南山风格。
志愿服务队的3名广州市志愿者领袖中,莫明聪的“领头羊”角色最为突出。作为队长,莫明聪注重志愿者的资质管理和能力培训。他告诉记者:“我们选送近50名骨干参加广州志愿者学院举办的志愿服务岗位能力‘骨干班’培训,3人获邀参加志愿服务岗位能力‘领袖级’培训班,均获得资格认证。”成为领袖级志愿者后,莫明聪有了更丰富的志愿服务知识和实践能力,他定期组织志愿者骨干学习、分享心得体会;为新加入的团员开展教育培训活动;积极到兄弟单位交流工作,用他的行动影响着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莫明聪还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将“广州志愿时”系统应用于志愿者服务工作,该系统在项目发布、志愿者招募及志愿时登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今年4月,莫明聪被评为“广州好人”。
“‘领头羊’很重要,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推进志愿服务,靠的是党建带团建、规范化管理。” 黎毅敏道出了服务队脱颖而出的秘诀。
党委团委牵头,服务队形成“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团委、南山志愿服务队)——各分队——团支部——青年文明号”五级管理架构,根据各党支部的工作职能和服务模式,设立14支分队落实工作。以19个各级青年文明号为平台,打造品牌项目,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
在各种志愿活动中,志愿者身穿的白色马甲上的红色火炬和粉色心形标识格外显眼。莫明聪介绍道:“火炬代表着志愿者的奉献精神,粉色心形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代表着志愿者。”为提升志愿服务队的社会认知度、树立品牌形象,团委专门组织设计服务队旗帜、标识和志愿者服,制定完善的工作制度。
莫明聪说,志愿服务队的运营资金主要来源于医院支持,申报志交会、公益组织等项目也增加了资金来源。“最大的困难是由于医护人员排班密集而导致的服务人员召集难度大。当前采取了一些激励机制,如医院党支部将各分队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年终重点考核指标,团委要求团务工作评优与志愿服务时挂钩。下阶段,将更多地与专业社工对接,并吸纳培训一部分社会上的志愿人士,以便更好地服务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