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Content/weixinlogo.png
▲王启民医生生前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供图近日,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81岁高龄的王启民医生,因病离世。根据王老的遗愿
http://huabao1.guangdong12320.com:8080/m/content/2016-04/11/011548.html

等待处理…

悬壶半世纪 肇庆老人遗体捐献大学做科研

邓少莹
2016年04月11日

▲王启民医生生前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供图

近日,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原外科主任、81岁高龄的王启民医生,因病离世。根据王老的遗愿,值班医生联系肇庆市红十字会,将遗体捐献给南方医科大学作科研、教学之用。

3月22日下午,王老病情急转直下,进入昏迷状态。次日早上,王老的妻子黎莉芳咨询遗体捐献事宜,医院的旧同事劝黎老好好考虑。但黎老却说,早在2年前,先生已说过:“与其身后火化剩下一把灰,倒不如把遗体捐献用于科研、教学。多研究我的疾病,让其他人活得更健康。”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

1935年,王启民出生于海南省的一个普通家庭,凭借对医学的热爱和自身不懈的努力考入江西医学院,从此便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1978年,王启民从江西调至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主持外科工作。

王启民坚信: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凭着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的执着,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他在患者中赢得了好口碑。90年代初,一名来自鼎湖凤凰镇九坑的患者慕名找到王启民,进行胃切除术。但是由于这名患者病情较重且家贫,在术后无力得到更好的护理,也无力补充营养恢复元气,一度出现术后并发症,也欠下医院一笔较大的医疗费用。但时任外科主任的王启民并没有狠心请病人出院,而是每天坚持为患者买牛奶助他更好恢复身体。在3个多月里,王启民自掏腰包,每天一瓶牛奶。由于营养充足,加上医护人员细心医治,最终,该名患者痊愈出院。

夫妻俩曾到非洲援助,被授予国家独立勋章

在1982年,王启民夫妇成为援外队伍中的一员,到非洲岛国赤道几内亚开始为期两年的援外生涯。王启民曾写下这样一段回忆:在赤道几内亚,工作环境、条件都比较艰苦,疟疾多发,几乎每人都得过几次。1984年首都马拉博发生霍乱,由于中国医疗队化验准确,治疗及时,当地总统为中国医疗队开庆功大会,亲自给我们在首都医院工作的队员带上国家独立勋章及一块刻有总统府名字的手表。

长达两年的艰苦生涯,数次历经生死之劫,王启民与医疗队员克服种种艰难与困苦,创造条件开展各项医疗工作,用精湛医术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非洲病人。

生前传道授业,身后愿为“无语良师”

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显球是王启民的一名徒弟。在他的印象中,恩师是一位外科的“全科医生”,无论是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手术,还是妇产科手术,恩师都能一手主持。在那个外科系统还未分支发展的年代,这样的技术型人才实在是凤毛麟角。

梁显球回忆说,当年骨科刚从外科分支独立发展,很多手术都处于空白阶段。而王启民一再鼓励年轻医生勇于开拓,主动担当,并和后辈一起钻研技术难点,逐个击破。如今,该院骨科已发展成为了肇庆市重点专科,可开展多种复杂、疑难手术。

从26岁从医开始,医学始终贯穿了王启民的一生。一直到71岁高龄,由于身体每况愈下,他才不得不退休静养。王启民在晚年饱受疾病煎熬的时候,依然决定身后献身医学,捐赠遗体,成为医学生的“无语良师”。

“无语良师”不会说话,却用自己的身躯,教会学生人体的结构、血脉的走形。学生们也许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但“无语良师”依旧用身体教会一届又一届的医学生,怎样去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怎样去承担医者的责任。

(作者单位: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办公室)

如需下载相关版面可登陆网页端
广东12320
http://www.guangdong12320.com

数字报首页


分享到

微信

QQ

QQ空间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