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轻点几下鼠标,进行一次视频通话,就可以对症预约我省大医院的专家来会诊?对和平县山区的农村老百姓而言,这个“梦想”现在成为了现实。
从去年10月起,和平县利用信息网络平台,实施了“互联网+医疗”便民医疗服务项目,让山区老百姓真真正正享受到“看病不用东奔西走,专家就在家门口”的发展红利。
老百姓足不出县可获诊断救治
近日,记者在和平县阳明镇书塘村卫生站看到,乡村医生陈小红正在给村里的81岁老人陈石章做一系列检查。陈小红首先通过电脑,在网上预约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为陈大爷看病,时间显示为15时48分预约成功,有3个来自全省不同地方的病人正在候诊。
在候诊的空当,陈小红给老人进行静态心电图检查,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上传到县人民医院心电监护中心,由县人民医院进行分析诊断,出具远程心电图报告,然后反馈给村卫生站。从开始检查到诊断结束,仅仅用了10分钟。
16时06分,省第二人民医院的专家出现在了电脑视频上,与陈大爷进行“面对面”问诊。陈大爷讲不了普通话,由陈小红充当翻译。16时19分,专家的处方笺及健康指导意见单便从打印机里“飞”出来。
这前后半个小时的检查和问诊,对陈大爷来说只是一次简单的就诊,而对于村里另外一位老人来说,却是一根救命的稻草。2月26日上午10时,64岁的黄宜育来到书塘村卫生站,说“胸口闷了2天了”,陈小红不敢懈怠,马上对黄宜育进行静态心电图检查。县人民医院心电监护中心收到老人的心电图数据后,给出的建议是“有心梗危险,必须马上送医”。很快,老人便躺在了县人民医院的病床上,医生对他采取了一些急救措施,并转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心脏搭桥手术,放了2个支架,生命得以延续。
据介绍,远程心电监护进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心血管疾病在诊断方面的关口得以前移,患者可以就近享受到县人民医院或省级医院的诊断资源,减少误诊、漏诊以及患者路途劳累之苦,同时满足了老龄化带来的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需求。而这一项目在和平县的实施,也仅仅是“互联网+医疗”的便民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始。实际操作的乡村医生表示,有了网络平台的帮助,不仅大大提高了看病效率,也极大地提高了诊疗服务质量。
网络平台运行4个多月来,共通过远程心电检查了2000多人,发现有异常心电图的约占40%,其中发现多例“心肌梗塞”病人需要送上级医疗机构救治,由于发现及时,挽救了生命。
基层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对于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而言,最直接最长期的受益是,他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实现足不出户学习提高。
乡村医生陈小红非常感恩这样的学习机会:“以前我们也想学习,但外出学习的成本很高。现在好了,我们可以直接向省里面的专家学习如何问诊、开药,真方便。”
相关人士认为,基层医院无论是在设备上还是技术上,都跟省级大医院有差距。如果没有网络平台,基层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基层医院诊疗水平得以提升,最终的受益者是当地的病患。
和平县于2015年10月开展了远程心电监护工作,今年2月,在彭寨、阳明两个镇开展了远程在线诊疗试点工作。目前,全县有7个镇卫生院、85个村卫生站开展了远程心电监护,约占全县的40%;剩下的60%,将在5月全部安装使用,实现全县全覆盖。
该县卫生生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取得试点经验后,远程在线诊疗项目也将在全县同步实施,以进一步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缺乏的难题,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远程在线诊疗增加县级医院门诊量
据该县人民医院内一科副主任肖晓惠介绍,心血管疾病存在隐匿性、突然性、变化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统计,大约70%的心脏不适事件都发生在医院外,其中大多数为阵发性事件,往往症状在患者还没来得及到医院检查就消失了,因此心血管疾病要得到确诊,通常需要很长时间。而院前处理,会大幅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肖晓惠告诉记者,这个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在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时候,首先报警并采集异常心电图片段,通过互联网将患者的异常心电图片段发送给基层医疗机构的乡村医生,乡村医生可在专家的指导下第一时间进行干预或处置。
该县人民医院也是这个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得益者。据统计,自去年建立这个网络平台后,医院的门诊量增加了17%,总收入增加了23%。
该县卫生计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借助远程心电监护系统,医院专家通过互联网远程心电实时传输系统可直接实现对基层心电数据的远程会诊,实时指导乡村医生进行心电图的研判工作,并出具医院的心电诊断报告,从而真正实现大医院与乡镇、农村的无缝对接,使得老百姓在更短的时间和更短的距离享受到更为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
栏目:热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