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讯 计生家庭养老照护既是社会责任,又是政府职责。近年来,广州市卫生计生委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以“医养结合”架起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桥梁,努力破解计生家庭养老难题,携手市民政、社保等部门,打造家庭照护、机构养老、智慧健康养老的“广州模式”。
建“幸福家庭”之基,打造温情体贴的社区养老
2009年以来,广州市全面实施“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海珠区沙园街道先行先试,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方式,依托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推动“羊城幸福家庭促进计划”有序开展。根据辖区内长者较多的特点,该街重点推行集“长者饭堂、长者日托中心、医养结合”三位一体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通过建立长者饭堂及配餐中心,每天为200多名长者提供就餐服务,并为30多名孤寡、高龄、独居长者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组织综合居家养老服务队,无偿为社区内失能、半失能长者提供日常照料服务。老人日托中心每天来活动的长者约有50人,至2015年年底已服务长者约5.7万人次。该街与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红十字会医院昌岗分院合作,全面推行家庭医生式服务,为长者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体检、举办健康讲座,倡导长者健康生活,并提供紧急呼叫、家庭出诊、家庭护理、陪护就医等服务,累计服务约1.5万人次。
牵“民营资本”之线,创建“医养护康”的机构养老
在公共服务积极引进民营资本的时代背景下,2003年天河区珠吉街吉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挂“珠吉街养老院、珠吉护理院”牌子)应运而生。目前,吉山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广州市医保定点单位,采取民营资本运作、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悉心为社区居民提供以12个服务包为核心内容的社区卫生服务;设置养老床位120张、护理床位99张、临终关怀病床10张;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以吉山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养老院为基础、护理院为辅助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以“医、护、养”三个机构、一个行政团队的企业管理模式,弥补了单纯养老院的医护缺陷,将医疗服务和住院护理服务相融合,使养老人员的医疗服务和养老护理得到提升,使长期卧床老人、植物人、独居高龄多病老人、康复病人等患者的医疗和护理得到有效保障。2006年以来,吉山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到社区医院坐诊,让辖区群众看病执行一级社区医院收费标准,享受大医院三甲医院医疗服务,也为养老院老人和护理院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获得康复护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医疗保障。同时,将中医科列为临床一级科室独立设置,配备了有实力的中医组合,与护理院中医康复统一规划,建立“中医馆”或“中医康复理疗区”, 打造“中医康复”养老服务特色。目前,养老院内长期居住着70多位长者,其中有多名90岁以上高龄老人,最年长者已有100岁。
举“互联网+”之手,构筑精准到位的智慧健康养老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提出“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健康养老管理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去年12月,广州市被确定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采取试点先行的方式,在荔湾区东漖街道推行社区智能健康养老项目。通过依托互联网,建立居家监测、居家康复、居家管理服务模式,对老人进行健康评估和分级,为居家、社区老人提供远程健康管理、健康指导等服务,做到急症早发现、早救治,提高为居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的针对性。加强长者的健康管理,缓解家属照顾压力,逐步建立集老年基本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等内容于一体的老年健康数据库和健康云平台,实现慢性病长者能得到长期、系统的健康支持服务。加强社区长者慢性病的自我监测和管理,增强健康保健意识,预防突发疾病,提升生活质量。
(龙华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