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有好几晚睡不着觉了,医生,我该怎么办?”这是很多人共同的心声。“晚上睡不着觉”即睡眠失调,轻者入睡困难,易醒,醒后不能再入睡,或时睡时醒,严重者整夜不能入睡,甚至发展成失眠病。那么,为什么会睡不着觉?应该怎么办呢?
“胃不和”严重者可发展为失眠
《黄帝内经》里明确指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的生理功能出现了紊乱、不协调,甚至是疾病,都会引起正常睡眠的失调,严重者则发展为失眠。
中医说得“胃”,常常是“胃家”的统称,从解剖上说,涵盖了整个消化道以及与消化相关的组织器官。中医认为胃的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司变化”,而人不能入眠的根本病机是“阳不入阴”。人的正气运行是一个不断升降出入变化的推陈致新过程,正气不断地从阴出阳,再从阳入阴,形成人一天的醒寤活动和睡眠状态的过程。如果正气不能通降,不能顺利地实现气机从升至降的转换变化,人就难以入睡和获得良好的睡眠。所以说“胃不和则卧不安”。
造成“胃不和”的原因相当广泛,包括了有昼无夜的生活方式、劳累过度、喜怒哀乐七情过度、饮食无节、外邪侵袭、消化系统本身的疾病,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生理特点变化等。可以说,“胃不和”是当前临床上导致睡眠失调的主要因素之一。
“胃不和”的5种常见症状
可引起睡眠失调的最常见“胃不和”疾病主要有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溃疡、便秘等。根据睡眠失调的病因病机,按照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围绕“胃不和”进行辨证论治。
饮食积滞证。表现为难以入睡或易醒,口臭,泛酸,上腹部胀闷不适,不喜按或兼有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不调。
治法为消食导滞,通降助眠。常用的中成药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食疗可用陈皮茶、陈皮普洱茶,山楂茶,莱菔子瘦肉汤,萝卜猪肚汤等。
痰湿内阻证。表现为梦多、易醒,胸部和上腹部胀闷不适,恶心欲呕,或兼有头晕目眩、身体困重,咳嗽痰多,口淡不渴。
治法为除湿化痰、理气助眠。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二陈丸。食疗可用陈皮生姜茯苓粥、萹豆薏米砂仁粥、枇杷叶瘦肉汤等。
脾胃虚寒证。表现为难以入睡,或易醒且醒后难再入睡,或睡不沉、似醒似睡,遇冷尤甚,恶寒,手足欠温,腹中隐痛绵绵,食少便溏,或兼有小便清长,口淡不渴。
治法为温里散寒,暖胃助眠。常用的中成药有附子理中丸、小建中颗粒、交泰丸。食疗可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巴戟菟丝子饮、红糖姜茶。
肝气犯胃证。表现为难入睡、梦多而激烈、易从梦中惊醒,欲怒尤甚,脘腹胀痛攻窜两胁,口苦,嗳气(俗称打嗝),矢气(俗称放屁),或兼有身体转动时两腰胁引痛,小便频而黄短。
治法为疏肝理气,和胃助眠。常用的中成药有逍遥丸、柴胡疏肝丸、龙胆泻肝丸。食疗可用玫瑰花茶、素馨花茶、萹豆薏米砂仁粥、枇杷叶瘦肉汤。
外邪犯胃证。表现为难入睡或睡不沉,似醒似睡,身体困重感,汗不多而粘,自觉闷热而测之不发热,身体常有不可名状的不爽快感觉。
治法为解表疏邪,和胃助眠。常用的中成药有藿香正气丸。食疗可用藿香茵陈茶、紫苏鸭、茯苓姜枣茶。
“胃不和”的养生调节法
在生活方式上,应尽可能按照昼行夜眠的规律,白天5~7点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生活;中午尽量在13点前进入午睡,30~60分钟即可;晚上19点后以放松身体和精神为主,21~23点上床睡觉。工作和活动注意劳逸结合,尽量避免连续性长时间高强度劳作尤其是脑力劳动,尽量避免熬夜。从整体上恢复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规律。
饮食上以食材品种均衡丰富搭配为原则,以米面等五谷食物为主,适当多食蔬菜和水果,配以等量和稍少的肉类。尽可能不吃冰冷食物,酸辣甜咸都不能过量。每餐吃7~8分饱,不可暴饮暴食,也不可为了各种目的而减餐。尽量避免在睡觉前1小时内进餐或饮茶、咖啡、酒等刺激性的饮食。通过饮食调节,使胃的负担得到减轻和调节,保证了胃的通降功能特点,并使胃功能节律得到保障。
应保持平和舒缓的心态,豁达的胸怀,尽量避免大喜大悲、大怒大忧,凡事不可钻牛角尖和怨天尤人,学会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和换位思考。通过情志的调摄,使气血运行得到疏畅,气机得以顺利升降出入变化。
应坚持每天一定程度的运动。运动的方式、时长和强度随个人情况而定,以获得身体的疏畅为度,贵在坚持。运动时间白天比夜晚好,上午比下午更佳。通过运动,使肌肉系统获得充分的代谢,从而达到健胃的目的。
注意保暖御寒,尤其是针对一些特殊的天气情况如台风、高温、寒潮、暴雨、冰雪等,都会带来侵袭人体的外邪。另外,如空调与非空调环境的迁移,从事水产作业、高温作业等特定职业和工种的工作环境等,也是外邪的来源之一,应针对具体的环境再做进一步的养生保健咨询。同时需要对生活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情况、自家储存食物的卫生情况等。通过对环境适应的调节,使机体避免因外邪侵袭而组织人体气机升降出入变化过程,使胃的“司变化”功能得到保障。
通过这些养生保健方法,可以保障胃的生理功能,可以减少“胃不和”情况的发生,进而减少和避免“睡不着”的情况发生。
(本报通讯员 吴远团)
栏目:杏林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