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寒”是一个时下热词,很多女性对此词感同身受,特别是饱受痛经或不孕困扰的女性。
中医里的“宫”指“胞宫”
“宫寒”顾名思义“子宫寒冷”。“宫”可指西医学的“子宫”,也可指中医学的“胞宫”,“胞宫”泛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功能。
“寒”在中医学里是一个常见的致病原因,即贪凉涉水、受大自然寒邪侵袭、贪食寒凉食物均可招致外来之“寒”,停滞在人体的经脉、脏腑中,这种寒多为“实寒”。另一方面“寒”还指病理产物,这种寒可由人体脾肾阳虚,无法正常运化水湿而使寒凉之气停滞在人体经脉脏腑中,这种寒多为“虚寒”。
“宫寒”的表现有月经量少错后、闭经、经期浮肿、经期腹泻、痛经、受孕困难等等,多见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阴道炎、流产、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绝、不孕等。
温针治疗驱走“宫寒”
“宫寒的部分原因是贪食寒凉之品。”中医认为,寒者热之,最为简便易行的就是针灸治疗。人体奇经八脉中任脉位于腹部正中,带脉围绕腰部一圈,都是胞宫周围的重要的经脉。在这两条经脉上的穴位施以温针(毫针上加艾条灸)可温煦腹部以及腰部经络,驱散胞宫的寒气,起到温煦局部通调经络的作用。若再结合胃经、脾经、肾经、肝经的穴位的辅助运用则能共同起到调和胞宫阴阳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对于改善“宫寒”的症状效果明显,但一定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通过饮食、注意保暖、泡脚等方式进行日常调理:
一是多食温经暖宫的食物。如核桃、大枣、花生、洋葱、番茄,每日上午或午餐喝一杯姜茶(生姜红糖水也可以)。生姜有温中散寒的作用,白天服用效果更佳。
二是要注意胞宫的保暖。尤其下身要少受凉,注意给小腹、腰部和双脚保暖。
三是月经期间、产后、哺乳期要注意避免过多接触寒凉,不要冒雨涉水、坐卧湿盛之处。中医有“动则生阳”之说,每天保证半小时步行,可有助于温阳。晚上睡前可温水泡脚,刺激足底的经络和穴位,使身体处于温暖状态也有助于改善“宫寒”状态。
(本报通讯员 禤影妍)
栏目:杏林春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