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是谁,他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老残是谁,他就是《老残游记》里的主角。要说这两个人与医学养生扯上关系,不少人肯定觉得奇怪,因为谁都知道,《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谴责小说,还曾被鲁迅先生赞为“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但大家只要一想到书中的内容以及刘鹗的生平,就会立即想到刘鹗和老残不但经历出奇的相似,对医学的贡献更是有目共睹,如出一辙。
先说一个题外话吧,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同样是大家熟悉的人,这位光绪年间精通医学和金石学的国子监祭酒,自从在煎药时发现中药“龙骨”上的文字并悉数买下后,最后都由其儿子转卖给了刘鹗,单从这方面的贡献来看,刘鹗就应该功不可没。1903年,刘鹗根据这些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编著出了《铁云藏龟》一书,从他整理出的商王室记事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医学梗概,光从那三百多条卜辞中,就能找到头病、目病、腹病、妇人病等二十多种病名。如果没有高深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知识,是很难编出《铁云藏龟》的。
再看看刘鹗的行医路,这个出身官僚家庭又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的封建儒生,29岁就在扬州坐堂行医,能在名医辈出的江南医林觅得一席之地,光有胆识是不够的,肯定需要很好的学识,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推测刘鹗年轻时具有高超医术。
刘鹗晚年想写一部医学专著,但由于身体原因未能如愿,实在是一件憾事。提起这事,还得从刘鹗入狱说起。那是1900年,由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当时的北京已经饥馑蔓延,灾民哀号。为了解救北京的饥困,刘鹗向联军购太仓粟,设平粜局,被清廷逮捕入狱,流放新疆。正是在新疆的监狱里,刘鹗有了写一部医学专著的打算,并将书名拟为《人命安和集》,但由于狱中生活严重损害了刘鹗的身体,最终因中风死于迪化(今乌鲁木齐市),写书一事未能如愿。
书虽然没有写成,但刘鹗的医学思想还是警示了很多后人,他认为:“默计人之死于病者十之一二,死于医者恒十之八九;又外感病不过十之一二,内伤病恒十之八九;坏于消导发散者十不得一,坏于补药失当者十之八九也。”这段话就是说,一般来说,真正死于疾病的只是极少数,而死于庸医误治的却占大多数。刘鹗的话虽然有失偏颇,但他的话却阐明了医生肩负的重大社会责任,医生的每次投笔疏方遣药,都可能置病家于死地。比如他对吕留良《东庄医案》中无案不用人参、地黄的做法就曾经一针见血地进行了批判,认为即使是补药也应该加以区别地对待,不然这些补药依然是要命的毒药。
下面我们再看看身背药囊、行医乡肆的《老残游记》的主人公老残,他给黄瑞河治疗十多年不愈的皮肤病,数剂即效,被病家视为神奇。他给江苏巡抚院内文案高绍殷的小妾诊治喉蛾,更是精辟异常。老残诊了患者的脉,看了喉头后说:“这病本不甚重,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郁而成。目下只须吃两剂辛凉发散药就好了。”于是从自己药囊内取出一个药瓶、一支喉枪,替她吹了些药上去。出到厅房,又开了个药方——“加味甘桔汤”。用的是生甘草、苦桔梗、牛蒡子、荆芥、防风、薄荷、辛夷、飞滑石八味药,并让她以鲜荷梗做引子。
“甘桔汤”是汉代张仲景治疗少阴病咽痛的方剂,老残临证变通加味,灵活运用,辩证遣药,这实际上也是刘鹗医学学术思想在这本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