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杨劼,数十年如一日,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服务,解除病人疾苦,钻研医学难题。先后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 201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手术中的杨劼(左)
“换位思考,才能对病人好”
自1999年担任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以来,无论酷暑严寒,每天清晨7时30分,杨劼都会准时来到市一医院13楼胸外乳腺外科,展开一天的工作,巡视危重、急诊病人,检阅准备归档的出院病历等。每个休息日,他都要抽空回病房查房,看望术后的患者。即便是出差在外,也不忘打电话了解和跟进患者的病情。
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劼很随意地回答:“做医生几十年习惯了,既然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要为更多的病人解除疾苦。换位思考,才能对病人好。”
杨劼将每位病人都视如亲人,对经济较困难的患者,不仅主动为患者手术,还尽力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2010年,在佛山打工的廖先生千里迢迢从老家湖北农村领着儿子来佛山找他看病,结果儿子被诊断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需要手术。听到这一情况后,廖先生情不自禁地叹气:“唉,要做手术,只怕这两万块钱不够……”廖先生的叹气被杨劼听到了。他安慰廖先生说:“孩子的病不能耽误。你打工攒点钱不容易,有难处,我们尽量帮你省……”结果手术只花了九千多元。出院时,廖先生一边抹眼泪,一边说一辈子都感激杨主任这样的好医生。
实实在在关爱每一个病人,为他们病情着想,为他们的困难着想,换来的是患者的感恩和信任。杨劼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一位家住云南、患食管癌的60岁老人一定要儿子带着他来佛山找杨劼做手术,老人说:“把命交给杨主任我最放心!”
“病人来到我院诊室不容易”
杨劼的门诊号一直都很抢手,病人们喜欢找他看病,“态度很好,轻言细语的”,“看得很仔细、认真”。每一位从他的诊室走出来的患者,都感到心里踏实,“杨主任对我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耐心解答了,让我放下疑虑,豁然开朗”。
为了满足病人的需求,杨劼的出诊时间总是特别长,以至于时常到中午一点多才看完上午所有的病人。
“病人来到我院诊室门口不容易。有的是从外省来的,花了几天时间。有的是从高明、三水乡下来的,天一亮就搭车赶路。我认认真真为他们看好病,找出病根,解除痛苦才对得住他们对我的信任。”杨劼说。
有位患者来到市一医院就诊。他在外院以心绞痛治疗无效,又曾在广州几家大医院会诊,均按胸骨骨髓炎予以治疗,依然无效。杨劼对他的病情进行认真分析,考虑到胸骨痛有可能是由血液病引起,便给患者做了骨髓穿刺检查,结果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这是一种恶性的血癌,杨劼随即安排患者转入血液科,使之得到了及时的医治。如果没有杨劼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患者的病情将一再被迁延,后果不堪设想。
“我搞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救治病人”
深夜12点多,杨劼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他的书房里。查阅国内外最新医学资料,思考患者病情,伏案写论文,搞科研,几乎是杨劼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我希望通过对临床进行思考,总结,挖掘,创新。对于每一个医生来说,科研可以让他站得更高,钻研得更深,从而更好地救治病人。”杨劼说。
作为胸外科的学科带头人,杨劼积极开展各种诊疗技术项目和新技术,成为国内胸心血管外科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不但能独立解决本专业疑难的重大技术问题,主持完成疑难危重病人的急诊和抢救工作,还不断创新,将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2003年,他就在国内首创开展电视纵隔镜治疗手汗症。他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部微创中心、福建医科大学胸外科合作对手汗症的机制和手术方式进行研究,成果被美国医师胸外科协会手汗症指南引用。“胸交感神经链手术及相关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2009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为此,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还专门成立了手汗症专家委员会。“我钻研电视纵隔镜治疗手汗症,只是想用更微创的方法和更省钱的方式为病人解除痛苦。”从2003年至今,他已为来自全国近2000例手汗患者彻底消除痛苦和困扰。
近年来,由杨劼领衔的胸外科科研团队的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科研奖项。2013年,他的胸外科科研团队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江苏省肿瘤医院专家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 荣获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佛山市卫生系统至今获得的最高科研奖励。
“我做医生,为的是‘大家’”
杨劼说,他有两个家,一个是“小家”,有妻儿老人;另一个是“大家”,那就是医院,来自五湖四海的病人亦是他的亲人。当“大家”与“小家”出现“冲突”时,杨劼总不忘自己作为一个医生的责任。
2012年,杨劼获评“广东省劳动模范”,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刘永耀在高兴和自豪之余,创作了诗篇《劳模的“镜”头——记省劳模胸外科杨劼主任医师》。诗中写道:你不仅是位好医生,还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从你的身上看到了劳动者的风采,从你的身上看到了医者的情怀!
由于呆在家的时间不多,杨劼总是很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为妻子孩子做好吃的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说说彼此,分享日常。
而当他为了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时,则难以顾及“小家”。有一次,杨劼正在家里吃晚饭,突然接到南海和顺人民医院打电话来要求抢救一位胸部车祸伤、大出血患者。那天并非杨劼值班,但救人要紧,杨劼二话没说,急忙打车到和顺医院直奔手术室,帮助施行急诊手术,直至凌晨4时才手术结束,患者转危为安。
“只要我们需要他,他可以随传随到,从不推辞,总是很热心地带教指导下级医院。”这是一家镇级医院的负责人对杨劼的评价。可见,杨劼的“大家”并不仅局限在市一医院,他常主动及时地积极帮助下级基层医院解决疑难问题,抢救下级医院的危重病人。
1990年,杨劼的妻子怀孕、分娩时期,杨劼都很少回家照顾。因为当时他正担任总住院医师,必须昼夜值班,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泡”在临床,参与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不管多危重的病人,只要杨主任在场,我们就会很放心。”年轻的医生们都这么说。
“学无止境,聪明和平淡是成功的两个翅膀”,杨劼认为,过硬的医疗技术才是治病的根本。他孜孜求学,从不放弃每一次学习提高的机会,先后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州医学院附一院、中山大学附一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和玛丽医院胸外科进修学习。
1992年,当他在上海进修学习外科时,母亲因患乳腺癌住院手术,为了不影响进修学习,他打“飞的”去湖南长沙看望母亲一天,又赶回上海继续学习。
2003年3月,母亲因病去世,噩耗传来,杨劼的身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悲痛的心情难于言表。没有很好照顾母亲的内疚心情,加上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使他一时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可是,在老家处理完后事的第二天,杨劼就立即赶回工作岗位,那里有焦急等待他的病人。
(作者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